(原标题:感恩体育 无私捐赠 王文生,一位老体育人的奉献情怀——专访原《体育之声》总编辑王文生)
珍藏了40多年,记录了建国后河北体育不同时期的精彩瞬间和发展历程,多数照片、资料均蕴含着河北体育历史的沧桑和厚重,让人不禁又回想起建国初期、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河北体育人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是10月30日,在观看了河北省体育局举行的,原《体育之声》(现《体育生活报》)总编辑王文生向省体育局捐赠仪式上展出的大量珍贵个人珍藏和收集整理的体育老照片、报刊合刊、体育画册等资料后给人的直觉感受。
王文生先后在省体育和省司法部门工作,2006年从副厅职位上退休。他在捐赠仪式结束后说:“我一参加工作就在体育战线,而且一干就是22年,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体育宣传的重要性,它是体育腾飞的翅膀,是传播体育最佳精神、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形式。正如中国体育泰斗荣高棠在全国体育宣传会议上提出的:宣传需要体育,体育离不开宣传,体育事业的发展一定要加上宣传工作。”王文生表示,这次将珍藏的体育历史资料捐赠给省体育局,放到体育局宣传的大平台上,对自己是一种回归和感恩的感觉,同时为创建体育强省贡献一份力量。
河北省体育局副局长何文革向王文生颁发捐赠证书
钟情体育 喜爱收藏
1970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的王文生来到了当时的河北省体委工作。由于是当时单位学历最高的工作人员,所以,“笔杆子”方面的工作基本由他全包了下来,其中就有最让他喜欢的体育宣传。“在体育局工作的22年里,我历经多个工作岗位,但始终随身相随的是体育宣传工作。”王文生说。
究其原因,王文生表示,因为当时由于历史原因,河北整体环境正处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亟需提振士气、激发建设祖国的热情。”特别是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需要一个平台,对外增进与世界的交流、对内激发爱国热情、提升民族凝聚力。而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体育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和平台,“尤其是中国女排扬威世界赛场,展现女排精神的那一刻,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亿万人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因此,国家非常重视体育宣传。受此影响,河北也非常重视体育宣传工作,所以,我对体育宣传工作感情非常深。”
王文生通过老照片讲述河北体育历史
王文生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省体育局工作期间,多次参与全省乃至全国重大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对外宣传河北体育。”其中,有依托图片社,将河北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整理成册,在省内发行;不定期编辑体育图书,在体育系统内部和全省发行;另外,为多个大规模体育展览提供资料,比如1974年,代表河北选取珍贵资料参加了全国体育图片巡展;中国女排取得世界冠军后,代表河北参加“中华体育之光”大型展览……
正因为多次参展经历,让王文生养成了收藏习惯。“因为我太热爱这项工作了,一个是珍惜自己和同事们辛勤的劳动成果;另一个原因是,在参加展览期间,多次看到参观者被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所感动,当时自己就想,若干年之后,这些资料所积累、记录的内容可能会对体育发展有着借鉴和促进作用,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和文化,是振兴河北体育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好多资料我都保存了下来。”
多年的坚持,让王文生收藏了大量河北乃至全国体育发展历程中的珍贵资料。这次捐赠就包括了大部分珍品,其中有体育老照片510余张;体育画册4本,反映了河北竞技体育在历史转折期的全过程;1985年-1993年历年《体育之声》报的合订本9本,一期不落;1972-1993年重要的见报稿件编辑册5本,集中体现了对河北体育重大赛事的宣传;以及任主编时的体育图片集6本。
1985年1月5日《体育之声》报纸第一期
捐赠“历史” 传承文化
对于体育宣传工作者来说,每一张比赛图片、每一篇赛事报道都是在记录体育历史,更是在宣传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因为工作原因,能有这个机缘接触这些珍贵资料,对我来说这是无价之宝,所以很珍惜。”因此,王文生无论是搬家还是换岗位、换单位,都会首先整理好自己的这些宝贝。平时闲暇时,也会拿出来欣赏,其中,很多内容在看到后,依然让自己这颗退休的心激情澎湃。
“后来就想,这些珍贵的资料既然还能感动自己,那么也会对其他人产生激励作用。”所以,王文生开始考虑捐献出来,让大家一同分享。“我这么做不是为了获得什么报酬,绝对不是。”王文生强调,就是单纯的为了报恩,为了让这些资料发挥更大作用。“因为,体育局是我走向工作岗位步入社会的一个起点,我的阅历、工作经验等都是在省体育局的培养下获得,历届领导对我都非常支持,体育是我的根,体育局是我的家,因此,我是怀着报恩的情怀来捐赠的。”
“另外,这些资料在我这,利用率不高,只能我和家人、朋友欣赏,如果放到更大的平台上,可能对我们河北体育、运动员、教练员有着更大的激励、促进作用。”在王文生看来,自己和同事们撰写了大量的与体育有关的言论、通讯、经验介绍、感人事迹等,对当今体育发展应该有借鉴作用。
王文生捐赠的珍贵河北体育历史资料
“比如,1978年,备战全运会,当时的体委领导,深入体工队,白天看训练,晚上开座谈会,针对各项目和各队伍出现的问题、难题,现场办公,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帮助解决,尽最大努力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和氛围。就此,我们写过一篇新闻报道,在业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王文生觉得,这种工作作风和获得的经验值得体育系统学习、借鉴。“我还写过全国游泳教练穆成宽的事迹报道,他80岁高龄时,在行动不便、两眼失明的情况下,仍然坐在泳池边和教练员、运动员一起探讨训练技术的改进等,他还口述让别人代笔书写入党申请书。”李梅素,已经退役并且身体状态也不好,但第六届全运会河北需要她,她毫无条件的服从,毅然选择复出,并打破亚洲记录获得冠军,此后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我们好多项目为什么能一直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有着一代代教练员、运动员,舍小家、顾大家,甘于奉献、刻苦训练、勇攀高峰的精神在鼓舞着。他们的精神、思想、作风都值得我们现在的教练员、运动员去学习。”王文生将这称为体育文化的传承,“这是我们河北体育宝库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反映了我们河北体育人的精神境界、思想境界和奉献精神,是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精神食粮。”
“我捐赠的这些资料,就是这种文化精神传承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从这方面考虑,对我们建设体育强省能够发挥一些作用,所以,我捐献了出来。”
王文生的捐赠之举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赞扬,该消息一经刊出,就受到多位体育记者的赞扬,一位70多岁的福建老记者表示,“这么多详实的历史资料对河北体育是一大贡献!我曾参与福建省体育志的编撰工作,对历史资料的企求非常渴望,王文生先生的资料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王文生捐赠的珍贵河北体育历史资料
宣传体育 人人有责
虽然在1992年因为工作需要,王文生离开了体育部门,但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河北体育的发展,哪怕是退休了,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体育情结”,并将自己当年撰写的体育稿件整理成册,“就是希望发挥自己的余热,为河北体育发展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特别是对体育宣传工作,他尤为关注,“我们是改革开放之初复刊现在的《体育生活报》,当时是《体育之声》。”王文生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非常激动,“终于有了自己的宣传阵地,所以,非常珍惜。”这不仅仅是他喜欢写作,更重要的是,“体育离不开宣传,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体育。最简单的,吃饭后的遛弯儿就是体育运动,所以,体育和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我们一定要重视体育宣传,特别是对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宣传。”
在王文生看来,体育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有些是潜移默化的,这值得我们去更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体育除了健康体魄、促进学习和工作外,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方面也有着特殊的作用。同时,体育所固有的协作、纪律、公平竞争、科学创新以及自身特有的观赏性,对熏陶和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奋发向上的作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国际大赛中,对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文生捐赠的珍贵河北体育历史资料
同时,体育文化的发展对促进社会改革,推进社会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新兴的健身项目交谊舞抵触情绪很大,这个时候,石家庄博物馆广场就有交谊舞学习点,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文章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反响。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健身项目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休闲、享受新生活的氛围,也间接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在河北的进一步推进实施。”
王文生说,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体育文化、体育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体育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河北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和精神。让更多人进一步了解体育,支持体育,让体育成为凝心聚力、推动着各行业发展的助力器。”
王文生捐赠的珍贵河北体育历史资料
(转自《体育生活报》,记者:宋云杰;图片及视频来源于燕赵体育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