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古代又称“杂伎”“杂技乐”,广义 杂技为超常技艺的统称。杂技所表现的不是各种普通的技巧,而是超常的高超技术或者惊世骇俗的异能奇巧,中国杂技以它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绚丽多彩的传统节目,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博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在献县就有一个杂技艺术团,占地面积虽小,但这里却充满了爱心与希望。对于一些家庭困难的孩子他免费吃住与教学,不仅如此,杂技团的负责人还带领着孩子们下乡义务巡演,为老百姓的娱乐生活带去色彩与欢乐。
造型优美,表演细腻,刚柔相济,不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是来自献县晓琦杂技艺术团的精彩表演。
今年50岁的刘文弟是献县晓琦杂技艺术团团长,陌南镇山秋村人,幼年时因家庭生活困难,为谋生路投身艺术团学艺,他认真学习,艰苦训练,于1989年担任团长。为谋生路,带领团队四处表演。
晓琦杂技艺术团团长刘文弟:"之前是走穴,全国、全世界,国内国外都演出过。"
2002年刘文弟带领团队来到北京,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精彩的表演,演出场地从街边到小剧场、大剧场,并在北京丰台区注册金狮杂技艺术团。
刘文弟:"当时在北京演出,在北京的剧场,那时人少有十多个人吧,在朝阳剧场,中间剧场都演出过,那时是跟着别的团体演出。后来发展了吴桥很多专业演员,加入咱们团体。"
常年在外漂泊想念家乡的刘文弟在2014年回到家乡,建立了晓琦杂技艺术团。
刘文弟:"2014年才回到咱们献县,原先都在北京了,在2014年以后建立的这个学校,为了培养民间杂技人才,想到回到咱个人老家来办这个杂技学校。"
在练功厅里,我们看到每一个孩子都在刻苦的训练,压腿、下腰是他们每天必不可少的训练,在他们当中小的只有八岁,稍大一点的也不过二十出头,却已经训练了好多年。
何金龙:"我8岁来杂技团,当时我不喜欢上学,家人就送我来练杂技,当时很苦,但后来我喜欢上了杂技。"
程思彤:"我老家是云南的,我八岁的时候来到这里,在这里我学会了,滚灯,立绳、转碟、叼花。"
陈真:"我刚上育红班吧,我不好好上学,正好有老师下来招收。我当时挺喜欢杂技的,所以去练杂技。刚开始跟我想象的差不多,练杂技吗,都很苦,我练到三年的时候家里说不让我练了,太苦了,想让我放弃,那时候感觉练了这么久了,付出了很多了,不想放弃。"
在教练严厉的教导下,他们每天都需要接受高强度的训练,有时一个动作便需要练习几千遍甚至是几万遍。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杂技演员来说,每一秒钟技巧的变化、音乐节奏的变化、道具的变化都需要他们从零开始。
教练李建丽:"平时训练的严一点,到舞台上失误的就要少。如果你对他们不严的话,到时排练的时候肯定就会有失误,失误是非常大的。"
在晓琦杂技团里,孩子大多来自于贫困的家庭,也因此有的孩子都是刘文弟免费招收,不收取任何费用。
刘文弟:"有的孩子因为家庭条件不太好,有的是单亲家庭的,跟着老人看不了了,在一个就是在学校很调皮,管不了,也不学习。肯定要发展他一个特长,文化课不行,发展他练杂技呀,杂技有时间慢慢来,三年练不成可以五年,五年不成六年,慢慢能练出东西来。有很多都是家庭很困难的,全程免费的,连生活费都不用他们拿。"
杂技要练,舞台要登,教育也要跟上,孩子们每天的文化课必不可少。。
刘文弟:"每天上午是文化课,再学习不好,也要让他认识字。我们现在还让他们学英语呢,学英语面对的是国外,出国以后,孩子们不会说英语也不行。"
一路走来,有荣誉也历经坎坷。现如今小有成就的刘文弟带领着整个杂技团,共同为献县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2018年刘文弟义务为老家的父老乡亲表演中国杂技,之后与献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合作惠民演出下乡巡演活动,为全县的人民带去了欢声与笑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还传承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杂技艺术。
刘文弟:"在2018年去年才开始正式义务演出的,第一次是陌南镇教师节的时候。我老家是陌南的,给教师们演了一场。回馈乡亲人们。为各个农村呀,乡镇呀,机关单位,学校,都进行义务演出。"
沧州市2019年旅发大会暨单桥景区开幕式时,晓琦杂技艺术团为人们表演了精彩的杂质艺术。优美的动作,精湛的技艺,精彩绝伦的表演,向全市展示了杂技的风采,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为单桥景区增添新亮点,为献县旅游事业添砖加瓦。
刘文弟:"因为我是献县人,为了杂技文化发展下去,为咱们献县旅游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从杂技学员转变到杂技演员的道路并不容易,一次次撕心裂肺的疼痛,一次次大汗淋漓、全身湿透,日复一日,才能换来他们在舞台上精彩的绽放。这里有刘文弟的严厉指导,也有孩子们持之以恒的坚持。乡恩难忘,回报家乡,事业有成的刘文弟不忘家乡父老,尽他最大的努力回报家乡,为献县,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