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家乡红色历史,弘扬时代革命精神 。今天我们讲述的主人公是饶阳县的一位老书记,他曾被毛泽东主席评价为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他就是耿长锁。
20世纪初,国内军阀割据混战,日军大肆侵略,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耿长锁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时期。贫苦的生活使耿长锁从小就树立起了大志向,长大一定要帮穷乡亲们守住地、种好地,让大家共同过上好日子。
1943年,冀中平原遭遇严重干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米糠、干菜、树叶、花生皮都成为了当时穷人们的主食。就当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饶阳抗日民主政府在五公村成立了对敌隐蔽经济斗争组,五公村共产党员耿秀峰回乡,利用区里发放的两千斤粮贷在全村组织了织布、磨面、压花、打绳等八个互助组。可是到了第二年开春的时候,八个组散了七个,只剩下了由李砚田、李玉田、乔万象、卢墨林组成的打绳组。可是打绳组也遇到了困难,他们顾得上打绳就顾不上种地、顾得上种地就顾不上打绳。于是大家在一起想了一个办法,把大家的地合起来种。可是一听这个,地多的李玉田就不干了,他说:“只要是把地合起来种我就不干了,你们三家干吧。”于是便退了组。剩下的三家白天种地,晚上打绳,种地势单力薄,总是心里觉得不踏实,觉得组里缺少了一个主心骨,于是大家思前想后,想到了种地打绳都是好把式的耿长锁。
在那最困难的关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组织起来的号召,毛主席说:“组织起来是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到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在先进革命思想的引领下,耿长锁和贫农乔万象、卢墨林、李砚田一起组织起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后来逐渐发展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耿长锁带领成员们苦干巧干,土地合伙组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收入超过中农,震撼了五公村。
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7年之久的耿长锁光荣入党,当上村干部的他更加干劲十足,在困难中带领五公村走向富裕,并先后两次被国政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所带领的合作社也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誉为“社会主义之花”。
1968年,耿长锁当选省国委会副主任以后,省里为了照顾他的工作和生活给他安排了一套住房,让他搬到省会石家庄去住,他说:“那可不行,我怎么能离开五公和我的乡亲们呢!”就这样,他始终坚持出门走路,而且只走庄稼地,走得深入、看得仔细,走到哪里想干活就扑下身子和大家一起干。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耿长锁坚持实事求是,始终劳动在第一线带领乡亲们大干、苦干,打井抗旱、种树防风沙、引进拖拉机、实现机械化。当时,这位艰苦奋斗、造福人民的老书记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自接见和高度赞誉。毛泽东主席称赞他:“耿长锁是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周总理称赞他说:“像老耿这样一辈子不犯错误的很少。”
如今,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耿长锁用他的一生阐释了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造福为民的精神,这一精神也将作为榜样,在冀中大地上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