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10月26日上午,河北文学馆读书荟2019年第11场讲座如期而至。当代著名散文家、鲁迅文学奖得主、“新散文”运动主将周晓枫应邀主讲《散文的活力》。省作协副主席刘江滨,省作协副主席、河北文学馆馆长刘向东,以及近百名省内作家、高校师生和文学爱好者慕名前来聆听讲座。
周晓枫老师结合自身多年的文学创作经验,以及在散文文体上持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以一名杰出专业作家的独到视角,从文体、语言、结构、内容、形式等多个方面,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阐明了新散文创作的内涵与外延,厘清了新散文与旧散文之间的关系与异同,进而呈现出当代散文创作的活力以及未来变革中存在的诸多必然性与可能性。
她指出,我将自己的写作定义为“寄居蟹式的散文”,希望把戏剧元素、小说情节、诗歌语言和哲学思考都带入散文中,并尝试自觉性的小说与散文的跨界——掏空小说的肉,用更坚实的盾壳保护散文,向更深更远处探索散文写作的可能性。
她强调,白话文运动以来,相对来说,小说无界,诗歌无界,而散文有着内在的律法,像个外穿宽松运动衣、内穿塑形紧身衣的人。这二三十年,散文变化很大。篇幅未必是五脏俱全的小麻雀,结构未必是简笔勾勒的线条画。我们发现,象征散文精神的“形散神不散”,渐渐也成一条内在绳索,因为,可以形散神不散,也可以形不散而神散,或者形神俱散或俱不散。我们不要把过去的散文标本看作散文的唯一存在形式;也不必为概念化的散文殉道殉葬。散文作家不必效仿灰姑娘的大姐,为了把脚塞进水晶鞋,不惜锯断脚趾—我们不必为了散文的常规尺度而伤害天然而自由的表达状态。
她坚信,未来的散文创作有极大的可能性。当人们普遍以短小精悍来概括散文特点的时候,不能用长短这样单一的指标来评价好坏。“其实在把散文写长的过程中,原本是一种非常单调的倔强,我们不知道到底要去哪儿。但是散文会因长度而产生改变,牵扯到结构的介入,这些最初无法预想。时态变化也是一个方面,把进行时态引入原本以完成时态为主的散文,它就不再是一个平铺在桌面上的地图——进行时态是可以发生突然的情节翻转的,可以让镜头的焦距改变,可以让后面的叙述推翻前面的叙述。以前的散文像是自觉放弃了自己的权力,它不知道位于边界的海岛也属于它幅员辽阔的领土。”
周晓枫老师的讲座内容充实、信息量大、知识点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带领大家深入到散文创作的内部,一同去感知当代新散文写作的活力、动力与魅力,获得现场听众的一致好评。
(文/赵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