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一座以石化工业发达而著称的海滨城市,如今正在疏解北京服装服饰产业的探索中,掀起一场“时尚变革”。
沧州市区向东20公里,沧东经济开发区,昔日无人问津的盐碱荒地,如今一派生机勃勃:4000多家北京服装企业、上万名产业工人在这里汇集,聚合成为一座服装服饰小镇。
小镇的缔造者——于桂亭,在沧州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从13岁辍学变身浴池修脚工,到临危受命接手一家濒临倒闭的塑料厂,再到河北省优秀企业家、改革闯将、全国劳模,他的人生堪称传奇。
图为河北沧州东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桂亭。
临危受命 靠当服务生换来企业救命钱
于桂亭,河北沧州东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49年9月出生,共和国同龄人。
让他至今难忘的是,1981年,他临危受命接手东风塑料厂(下称“东塑”)时的情景——企业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刚到东塑的第一天,380名工人都在流泪,感觉生活无望。当时我说了一句话:‘想走的,我不留,我没有资格留你;不想走,想跟我干的,我就是提着篮子要饭吃,也先让大家吃。’”于桂亭回忆说,那些信任他的员工选择了留在东塑。
为了获得启动资金,于桂亭在银行扫地、打水、擦桌子,当了三天的“服务生”,换来5万元贷款。“当时贷给我这5万块钱的人,到现在我们见面,还要抱在一块掉眼泪。”于桂亭说。
这样贷来的5万元也就成为东塑的救命钱。“带着这笔钱,我们开始了东塑集团的二次创业,以一种敢拼敢干的精神,为公司打开了一片天地。”于桂亭认为,一个企业要想长远发展,离不开艰苦奋斗,“东塑集团能够发展到今天,也是东塑人用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的决心奋斗出来的。”
因为敢于奋斗,东塑明珠凉鞋热销全国,1984年卖到了北京王府井,并走出国门,卖到了美国;因为敢于奋斗,东塑攻克技术难关、突破国外核心技术封锁,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开启了世界上首条BOPA同步薄膜生产试验线;因为敢于奋斗,东塑历经艰难险阻,成功在深交所上市,进军资本市场。
勇争第一 创新开启人生传奇
现如今,在东塑集团企业展厅里摆放着三种工业产品,两种产品是世界第一,一种产品是国内第一。
“从选择研发到投放市场,产品必须做到世界第一,做不到世界第一,产品落后就要淘汰掉,在我手里淘汰了16个产品。”于桂亭说。
东塑的企业文化有一句话叫:“创新是东塑的持续”。据介绍,东塑这些年始终坚持与国际最高精尖技术接轨,坚持科技创新、自主研发,不断淘汰落后产品,不断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其中,明珠PE管材管件、球阀是国内唯一一家全部获得AZ认证的产品。
于桂亭说,“一个阶段,你可能做得很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很多的成果,但是当你停留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成果和成绩很快就没了。所以必须进入新的阶段,作为一个企业,要不断的更新、创新、改革。”
企业需要创新,员工需要忧患意识。
1991年,东塑召开“庆祝建厂三十一周年”大会,当时东塑年利税已经跃上千万元历史性的台阶。作为厂庆的福利,于桂亭给每人发了二斤玉米面窝头。
为什么发了二斤玉米面窝头?“就是要提醒员工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提升忧患意识。”于桂亭说,当时,家家有存款,人们都满足了,干多干少感受无所谓了,没有奋斗的劲头了。“这二斤窝头是在提醒大家,别看今天怎么好,如果没有忧患意识,所有人不去奋斗,企业很快就会塌下。”
协同发展点燃梦想 老于又“疯了”
今年70岁的于桂亭,1969年入党,至今已有50年党龄。在他60岁时,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每年至少捐2000万做慈善,每年无偿转让个人10%的股份,到70岁的时候全部转完。按他的话说就是正式回归到无产阶级。
但在2014年2月26日,习主席发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点燃了埋藏在他心中多年的一个梦。这个梦就是在中国打造一个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服饰集散地,打造一个国际化的服饰时尚之都!为了圆梦,他停止转让个人股份,全力来补贴、培育这个项目。
“东塑做了这么多年的工业,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承接如此之大的项目,不仅需要高投资,而且还跨行。”于桂亭说,“当我想做这个项目,做这个项目的过程当中,几乎没人理解。说老于又疯了,到底为什么?”
其实这么做,都源于他1984年去美国的一次经历。于桂亭被纽约郊外一个大型商业项目深深地震撼了。他梦想要在家乡沧州打造一个更大更先进的商贸项目。
他说,北京服装批发市场和服装加工行业,经过将近40年的自然发展,已经长成了一棵非常粗壮、茂盛的大树。应该找一个集中地方进行承接,中国发展到现在,到了产业大聚集的时候,河北沧州正好具备承接的条件。
“我特别有信心,我相信这个项目一定可以成功。”于桂亭说,当然承接不是最终目的,承接之后还要提升和创新,最终要在沧州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服装时尚之都,打造一个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服饰集散地!
他说:“个人梦,企业梦,城市梦,中国梦,梦梦相连,赶上新时代,只要坚定信念,梦想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