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来到龙华店乡北皇亲庄村农民闫建村种植的红薯地里,看到了红薯丰收后的繁忙场景。农机手把红薯从地里刨出来,附近村民来到地里,一起帮忙收获红薯。
拾起一块红薯,扒净红薯上的泥土,淡红色的表皮上竟还少有斑点。望着地里成片的红薯,这些让建村及合伙人感到了十分喜悦。
今年春季,闫建村、刘浩和张海超合伙在北皇亲庄村及附近村租下了150多亩地。由于刘浩有一定的红薯种植技术,在他的建议下,三个人决定在地里种红薯。
他们包下来的地块为半沙质土壤,比较适合种植红薯,于是他们选种了目前技术上较为成熟的烟薯25号。建村告诉我们,该品种曾获全国甘薯食用品质组竞赛鲜薯产量第二名、食味第一名。
在建村的辛勤管理下,红薯长势喜人。8月,他们开始收获地里的红薯,经测量亩产达8000多斤。当第一车红薯销往天津时,建村觉得种植红薯还行,当年即可收到效益。
由于薯块甜度大,市场认可度高,外地客商的货车相继涌入,到他们的地里收购。这时建村才发现,客商很明显在挑三拣四,只收分量在二斤上下的红薯,可是建村的地里大块红薯太多了,达不到商品薯的标准。
“本来一辆货车,刨3亩多地就够了。结果地里2斤以下的商品薯太少了,又多刨了2亩地,才凑上了一车。”闫建村说,当时客商来收货前,满地都是红薯。可客商装车走了,还是满地红薯。这样的场景,让他们心疼不已。
红薯个头大小不均等问题困扰着他们,原来除了正常的商品薯,那就是一部分红薯长出了“鼓肚子”。“第一年种,技术掌握不到位,管理有欠缺之处。有待于以后加以改进。”建村告诉我们。
丰收后的红薯也给建村带来了烦恼,大部分商品薯销售进入了各大超市、电商平台,还有一部分入了库存,他希望借助更多商户的力量,把种植的红薯全部卖出去。(王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