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化学教师张雯颖:关于酸碱中和滴定的思考)
中和滴定部分在高考中是占有一定分值的,由于该部分内容涉及实验,所以对于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的考察时常出现,同时以中和滴定为基础的拓展考察也经常出现,比如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的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的考察就是一种常见的拓展考察方式。但是,万变不离其中,把握实验原理,学会实验操作,掌握误差来源就足以应对所有变式。在此,我对于本堂课进行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与反思。
一、实验原理方面
在探究酸碱中和过程中pH变化特点的各种方法里,酸碱中和滴定是一种简便、快速且应用广泛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常量分析中有较高的准确度。其原理在于利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确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根本归于高中必修一课本中的计算方程:n·c1·V1=m·c2·V2,在此需要强调反应中化学计量数的关系,注意方程式中的系数代入。本节课主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讲授法完成知识点的教学,但让学生自主发掘,完成知识点的复现,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实验仪器方面
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实验仪器的认识是展开实验的基础,对于中和滴定实验,学生需要接触新的实验仪器:滴定管。对于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的适用环境,本节课从其结构特质入手,真实展示实验仪器,并复习碱对于玻璃的腐蚀,引导学生自主推断适用范围,同时让学生观察仪器,注意仪器刻度,强调两滴定管均为“0"刻度在上,从上到下读数依次增大,可直接读出到0.1 mL,可估读到0.01 mL,规格主要有:25 mL、50mL等,每毫升大约20滴。通过重点提炼,学生精准把握要点,效果良好。
三、实验操作方面
实验操作是实验的血肉,本节课采用讲解演示+练习的方式,在理论讲解的同时进行演示实验。在此强调如下几点:(1)使用前检查是否漏液,强调酸式滴定管需要将旋转活塞180二次检漏;(2)指示剂选择:根据滴定终点的pH确定指示剂;(3)使用前要先用蒸馏水洗涤,然后再用所要盛的溶液润洗2-3次;(4)装液要求尖嘴充满溶液无气泡,调整液面至“0”刻度或“0”刻度以下某一刻度来确定初始读数;(5)滴定前后读数应先等半分钟,使附着于内壁上的溶液流下,否则读数不准,强调读数时必须平视凹液面;(6)使用前的排气泡工作,强调两种排气泡方式的不同点,把握操作细节;(7)滴定时手操作不同,强调使用酸式滴定管要求掌心包裹活塞,拇指在管前,食指中指在管后,三指平行轻转活塞柄,无名指和小拇指向手心弯曲。而碱式滴定管操作时拇指在前,食指在后,两指轻捏橡皮管中的玻璃球稍上部位置,使橡皮管和玻璃之间形成孔道,使液体流出。同时右手要摇晃锥形瓶,保证溶液均匀混合;(8)滴定过程中眼睛要始终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绝对禁止眼睛看别的地方或看滴定管液面。
本节课学生操作还是有一定的障碍,初次使用滴定管无法熟练掌握放液方法,因此在规定时间内部分小组没有得出实验结论,同时由于操作问题,得到数据的小组实验数据也存在较大的误差。
四、误差分析方面
本节课的误差分析与设计不同,不再从单纯的理论角度出发,而是先让学生找出自己不标准的操作,然后给出思路,让学生从仪器洗涤、读数、标准液及待测液量取用、指示剂选用、滴定管是否漏液、振荡时待测液是否溅出、滴定管尖嘴有无气泡和终点控制几个方面出发,结合自己的数据,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学生在引导下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思考误差的来源,掌握实验误差的判断并反馈疑点,最后再进行答疑总结,并加以其他滴定反应误差分析的练习,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效果良好,这说明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最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掌握知识点的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从实验出发,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体会比老师单纯地讲授更加有效,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许多操作的讲解和学习包含着旧知识的运用,所以把握好每一堂实验课,这将成为一个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良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