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历史的见证者,尚义的骄傲——铁马金戈古长城)
登临尚义县关山,
但见118里的古长城像一条喷云吐雾的巨龙,
随山势连绵起伏。
尚义的长城,由来久远。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尚义的历史,就是一部长城史。
依据二十四史和其他典籍记载,尚义境内的长城包括赵北长城、秦长城、西汉长城、北魏长城、北齐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共计七代长城,东起青羊沟西至南槽碾,始建于春秋时期。
尚义境内最初的长城,建于战国时代。
当时,今县境属于赵国北界。赵长城的走向是由河北省宣化境内,经尚义县,跨东洋河,进入兴和县而后走辉腾梁山、大青山南麓,经乌拉山入狼山,止于高阙。
赵长城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在赵武灵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筑,有23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先后在甲石河和下马圈乡境内,发现赵北长城遗迹。
秦王朝统一,始皇派大将蒙恬把诸侯各邑所筑的长城作了统一增修,连成一道万里长城,及至北魏拓跋氏再次增修。
明代宪宗成化七年,朱明王朝慑于与异族的战争频繁,特派延绥巡抚都衙史佘子俊再度增筑。
嘉靖29年(公元1550年)鞑靼首领率部入侵,一度攻克蓟州,从古北口南下,前锋直逼北京城下。
嘉靖30年,宣大两府总督翁万达再一次“乃请修筑宣、大两府边垣千余里,烽堠363所”。
嵯嵯峨峨的山势,突兀的峰峦,
弯弯曲曲的沟壑壕堑,
展现着险要和关山的多姿。
在一座背山面水的奇峰下,参差不齐的山石掩映着一砖楼古洞,从残砖灰土的遗迹里依稀可辨出这是当年明代砖窑之一,明史载“就地取材”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证据。
负载长城的关山,
不仅有铁马金戈的伟业,
也有不少娓娓动听的故事。
途径的一侧有一座小山,形若鱼状,像在戏水,这就是鱼儿山。
它的上方有一石块自然堆成的石狮,张牙舞爪像在觅食。它的下方有一石头形状的凤凰,旁边,自然石砌成的花蕊,组成一朵形状奇特的莲花,当地人曰“莲花台”。
北望草原,
昔日人烟稀少、满目荒凉的不毛之地,
如今杨柳婆娑,条田成块。
骏马在辽阔的草原奔驰,
牛羊与蓝天白云相接处滚动。
长城关塞已由壁垒森严、剑拔弩张变成了蒙汉两族人民友好和睦的要道和纽带。
今天,伫立于尚义县明长城脚下,那大漠孤烟、西风古道之感依然会笼罩于心头。
如今,巍巍长城,依然屹立在尚义的土地上。它是岁月的老人,它是尚义人的骄傲,它是各族人民向往统一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