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沧州讯 信仰是人们一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年轻人选择了什么的信仰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奋斗目标,选择了为何而奋斗终身也就选择了成就怎样的人生。在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不再提及“信仰”二字,尤其是部分被无数电子产品、娱乐软件、游戏八卦等消耗了大量时间精力的年轻人,在这样“速食”的节奏当中不再愿意静心反思自己心中所思所信,信仰的味道也就淡了许多。而当年轻人逐渐走向人生爬坡上看的中青年阶段,回首来时路时,会发现支撑自己的一路前行的恰恰是被自己忽略的信仰。
选择了信仰就选择了坚守,尤其是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信仰二字更是重若千钧。共产党员的灵魂深处燃烧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神圣火焰,有信仰方能有力量,越是实干忠诚者,越是能够品出其中的甘甜滋味。
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有一个人在奋笔疾书,那便是陈望道。29岁的陈望道在这间破柴屋里,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一字一句首译成方块文字,点亮了信仰的火种,迸发出先进理论的光芒。一日,母亲张翠姐送完餐后,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正忙着翻译的陈望道应声答道:“够甜,够甜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陈望道的嘴角满是墨汁,红糖一点儿没动。母子二人相视大笑。陈望道粽子蘸墨汁还连声说甜的“糗事”,便是信仰的纯粹滋味。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信仰就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我们的心力之源。信仰越坚定、越纯粹,力量就会越强大。作为党员干部既要树立明确坚定的信仰,又要在实干苦干中体悟信仰背后的带来的巨大力量,通过在磨砺和锻炼中锤炼自身过硬的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在不断地拼搏与奋斗中品读出信仰真正的“味道”。(陈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