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水豆腐
刘珈辛
家乡青龙满族自治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小时候,父母在外地工作,就把我“留守”在了爷爷奶奶身边。长大了,为了梦想,我来到这三千里之外的南昌上大学,时常会想起爷爷奶奶,想起奶奶做的家乡水豆腐。
水豆腐是青龙满族人最喜爱的美食之一。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时候,由于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也只有在招待宾客、逢年过节或改善生活时,奶奶才会做这道“拿手好菜”。小时候,家乡还很少使用电磨磨豆浆。记忆中,爷爷总喜欢牵一头小毛驴来,用布把它的眼睛蒙上,再套上磨杆,让它围着石磨磨豆浆。这时候,左邻右舍的孩子们都会来看热闹。伴随着毛驴走路的踢踏声,石磨上缓缓流下乳白色的豆汁;在毛驴走过的间隙,调皮的孩子会用手在石磨上蘸一点豆汁,点在同伴的脸上、衣服上,欢笑声、喊叫声不时在山谷中回荡。如果爷爷找不到合适的“磨道驴”,那只能是爸爸他们自己抱着磨杆磨豆腐了。
豆汁磨好以后,奶奶会将豆汁舀到水桶里,放到铁锅中,再兑上一定比例的山泉水稀释备用。然后,在另一口铁锅上面系上吊梁,在吊梁四角挂上过滤豆浆的纱布包,将稀释的豆汁放到纱布包里过滤,再不断地上下拉动吊梁,新鲜的豆浆就淅淅沥沥地落到铁锅里。纱包里过滤掉的豆腐渣另作他用,豆浆是用来做豆腐的原料。家乡把这个过程叫“过豆腐”。豆浆过好后,就在铁锅下架柴烧火,热气腾腾的豆浆慢慢飘出诱人的豆香,弥漫在整个厨房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奶奶说,豆浆沸腾开锅的时候,要及时停火,不然豆浆会溢出铁锅,流得满地都是;此时,最好的处理办法是不断用水瓢舀起开锅的热豆浆,然后再高高倒入锅中,这样就可以散热降温,抑制豆浆沸腾过度,溢出铁锅。
豆浆烧开停火后,豆浆表面就会慢慢出现一层豆皮;奶奶把起出来的豆皮放到碗里,再加上一点豆浆,那可是绝好的美食了。一家人品尝完豆皮美食后,奶奶就开始点豆腐了。俗话说“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奶奶会像变戏法一样,将一锅豆浆点成光滑鲜嫩的水豆腐。吃水豆腐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说着、笑着,其乐融融。奶奶会在饭桌中间放一个铝盆,在铝盆上面放一个用柳条编的浅盘,盛出刚出锅热乎乎的水豆腐,倒入浅盘中,豆腐中的淡黄色浆水就会滴滴答答地从浅盘缝隙中漏到下面的铝盆中。饭桌两边还要配好各种生的、熟的盐精(青龙方言:咸菜、卤子等)。这时,我会给每人端上一碗用“八旗贡米”做的黄橙橙的小米饭,或白净净的高粱米饭,大家就着浅盘上乳白、香滑、味美的青龙水豆腐吃,入口软、滑,伴着大豆的清香,吃到嘴里回味无穷,仿佛有种“登昆仑兮食玉英”的梦幻感觉。
据记载,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水豆腐就随着满族人的到来传入青龙,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近年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用电器化日渐普及,生活观念也逐渐改变,传统的青龙水豆腐制作、传承工艺也亟待保护。
寒假回家的时候,我看到路边有一条“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创建国家生态公园”的标语。我问爸爸是什么意思,爸爸说就是通过脱贫攻坚,让家乡摆脱贫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把全县建成生态公园;吸引更多的游客来青龙旅游,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急忙说,是不是可以用家乡的色、香、味俱佳,富含营养、可作药膳的水豆腐招待游客呢?爸爸说,当然可以呀,不过大家都要做好宣传,搞好营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