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丰宁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国十个“非遗+扶贫”试点县之一,而在此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丰宁,就以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切口,迅速让贫困户实现了就业增收,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当地是怎么做到的呢?
生动平实的语言、手把手式的教学,这样的剪纸课程每周都要在五道营村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准时开课。不仅来学习不花一分钱,就连剪纸的原材料,也是县里免费提供的。
丰宁满族剪纸2006年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09年和全国各地的剪纸一起以“中国剪纸”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丰宁民间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村都有剪纸能手。以前,守着祖传技艺,村里人多用剪纸来装点生活,但真正把剪纸作为一项技能来学习,甚至靠它挣上钱,是绝大多数人没想过的。去年年底,通过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帮助,县里为老乡们成功签订了1万张剪纸订单,而最近又准备与北京故宫文创团队展开合作。
老两口一共四个子女,早些年为了生计,在坝上打工、务农,身体也都落下了不少毛病,可即便如此,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而今年夏天刚刚接触的剪纸,一下子给他们日后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丰宁满族自治县五道营村村干部刘金环
这个剪纸展厅是给客户看的,也是给我们学员作品的一个展示,我们的作品一天比一天提升,而且我们村是深度贫困村,现在学员们都有了提升,有了订单,有了收入,大家伙的干劲特别十足。
布糊画
布糊画是以满族传统工艺“补花”为基础,集绘画、浮雕、堆绣、刺绣、裱糊、唐卡、剪纸、建筑、景泰蓝等多种工艺之精华,以补改糊及堆积法独成一家,一画做成,需要经过绘画、分解、制版、刻剪、粘糊、合成、整形等12道工序,考究精致,操作严慎,另外,用料也极其讲究,以各色真丝面料为主,辅之以木料、纸板、海绵、绢花、首饰等。2014年,“布糊画”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从满族传统技艺补花衍生而来的布糊画,也正像这一个个非遗+扶贫项目当中的一个缩影,结合上丰宁广大的旅游资源,向世人展示着丰宁的文化特色。
在丰宁坝上草原的中国马镇风景区,非遗扶贫手工作坊已经成了不少游客的首选打卡地。
丰宁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教会村民技艺,既让传统工艺振兴了,又让老百姓的钱包鼓实了,可以说探索出了一个精准扶贫的新模式。而这种模式,也在推动着扶贫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