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评剧发展历史的各类资料中,有一个永清县的小村庄常常被提及,那就是庞各庄。从东路蔓子发展到评剧,庞各庄是这一艺术进化中的重要基地之一,这里培养了吴寿彭、杨成立、郑光文等一大批出色的评剧演员。这个小小村庄中,能戏者众多,许多村民农忙时耕种,农闲时外出唱戏、教戏。但凡哪个村庄要成立业余评剧团,首选就是请庞各庄的师傅。永清、固安、霸州、安次等县的数十个村庄的评剧团,都是由庞各庄师傅一手扶持。许多师傅外出教戏一走就是数年。评剧界中有这样一种说法,京东的评剧数唐山,京南的评剧数庞各庄。
庞各庄村虽然村庄规模不大,但村中文化氛围很浓,合村乡亲都爱听戏唱戏。
清末民初,正是评剧的前身蹦蹦戏在唐山兴起的时期。蹦蹦戏讲究九腔十八调,用本嗓,易学易唱,演的又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在唐山、东北地区比京剧还受欢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玉田县经商的庞各庄人安明璧对蹦蹦戏非常喜爱,便将三位蹦蹦戏老艺人陈玉玺、袁玉红、马天接到庞各庄村,成立了“永乐太平会”,教村中子弟学戏。会址就在庞各庄附属村姜园子的姜育忠家,张培云负责管事。这三位师傅所传授的蹦蹦戏,当时又称东路蔓子,同时还有西路蔓子。
陈玉玺是位多面手,什么戏都能教。袁玉红精于锣鼓,当时蹦蹦戏是由演员自己敲锣鼓伴奏,袁玉戏还有“袁锣鼓”、“袁眼红”、“疙瘩红”等艺名。马天的艺名是“马傻子”。
1910年左右,陈玉玺、袁玉红、马天因年迈不能教戏,村中又请来了张万祥教戏,张万祥是一位“隐世高人”,教戏水平极高。他平时就住在东、西庞各庄之间的土地庙里,既看庙,又教戏。第一批学戏的吴寿彭出科后,常在各地演出,还曾带着一些已经成名的演员如罗万盛、李庆春、侯凤柱等人来庞各庄听张师傅说戏。
据《廊坊戏曲资料汇编》第一辑中金路明、刘强帮整理的《永乐班》中记载:
“该戏班表演以二人对唱形式为主,没有坤角,男扮女妆;念白,唐山一带乡语甚浓,颇似如今《杨三姐告状》》中杨母的道白;伴奏以霸王鞭开道,小锣打节奏,板胡为主弦,辅之简单的锣鼓;唱腔也较为简单。”
“后来,由于不断发展、变革,霸王鞭、小锣改成了梆子,锣鼓经也吸收其它剧种之长,弦乐除板胡外,又配之南胡、四弦、笙、笛等。演员由二、三人转为多人。演出剧目也由小型变为大型,表演从对白、蹦跳、叙述,到重视身段,并能根据情节创新腔。整个发展过程在三十年左右。”
“永乐太平会计有演员二十八人。(东路蔓子)班社论序排辈,规定了‘海、罗、桂、维、香’五个字,‘永乐’占‘罗’字地位。其活动范围主要在本地和附近的固安、胜芳、文安、牛驼、霸县一带。演出剧目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东路蔓子阶段有《双锁山》《小放牛》《告扇子》《丑开店》《双吊孝》《回杯记》等。评剧阶段,除保留以上剧目,又增加了《三节烈》《六月雪》《杜十娘》《王少安赶船》《花为媒》《小借年》《豆汁记》《桃花庵》《苏小小》《珍珠衫》等。”
从永乐太平会到庞各庄评剧团,再到上世纪80年代的庞各庄戏校,这个小小的村庄先后培养了六代评剧演员,许多庞各庄人都成为评剧专业甚至著名演员。
第一代演员从1906年开始培养,师傅即陈玉玺、袁玉红、马天及后来的张万祥,地点在姜园子姜育忠家。第一代演员主要有吴寿彭(艺名小元宝)、杨兆忠(艺名黑泥鳅)、郑光文(艺名胎里坏)、李小楼、赵义和、高怀林等。吴寿彭,男,工青衣花衫,是评剧大师喜彩莲四姐妹的授业恩师,先后在天津、北京从艺,也常在家乡教戏。郑光文,曾和张连成(艺名金镶边)、庞德路、夏春阳、吴寿彭、荆福堂、刘翠霞、筱俊亭等人合作。杨兆忠,男,工彩旦、老生,长期在北京、天津从艺,后在天津评剧团工作,曾与刘翠霞、鲜灵霞等长期合作。
第二代演员的培养是从1921年左右开始,师傅是吴寿彭介绍而来的河北梆子鼓师荆福堂,荆福堂也能教评戏,学戏的地点改在郑光文家的一个麦场的场房内。第二批的演员主要有杨成立、郑竹亭、杨文玉等。杨成立出科后从艺于上海、天津、石家庄、北京、保定、南昌等地,1957年曾加入赴朝慰问团评剧队,赴朝演出。郑竹亭工小生,也擅长编剧,曾与刘翠霞等名家长期合作。
1937年,日寇侵占永清地区,战乱之中,性命难保,永乐太平会进入了沉寂状态。1945年,日寇宣告投降,庞各庄村民于1946年重振永乐太平会。
1946年,庞各庄开始培养第三批演员。杨成立这时回到村中,担任村武委会主任,在开展革命工作的同时,着手培养第三代演员。第三代演员主要有郑承栋,工青衣花旦;郑承梁,工老生,兼拉弦;郑承伦,工小生、花脸,兼导戏及武场;褚宝才,工小生、彩旦;杨云章,工旦角、花脸,兼拉弦;金宝启,工小生;金宝齐,工旦角;张克林,工三花脸、小生;陈守贞,工旦角;郭学林,拉弦;于占瑞,工丑,为西场村人;穆荣艺,工丑,为西场村人。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批演员为永清县评剧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郑承梁曾担任永清县评剧团首任主管业务的副团长,郑承伦曾任永清县评剧团首任导演。
郑承栋(右)、郑承梁(中)、郑承伦(左)三兄弟晚年时合影。
1948年,吴寿彭因病离开弟子喜彩莲的剧团回到村中养病,与杨成立联手培养了村中第四代演员。学戏地点就在村民刘福祥家中。第四代的演员主要有张文德,工旦角;柴殿文,工旦角;杨文钦(杨成立之子),工旦角。吴寿彭主要教了两出戏《秦雪梅吊孝》和《回杯记(王二姐思夫)》。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庞各庄村分为东庞各庄、西庞各庄与西场三个村子,东西庞各庄各自成立了评剧团,开始培养第五代演员,并接受了第一批女孩子学戏。这一代的演员主要有柴殿怀,男,工小生;杨文霞,女,工旦角;许凤池,女,工花旦;朱蓉树,女,工青衣、花旦;朱茂兰,女,工小生;史可琴,女,工青衣;张文秀,女,工花旦。两村中,这一时期教戏的师傅主要为郑光文、杨云章、郑承栋、郑承伦。这一时期,两村还排演了许多新戏,如《小二黑结婚》《小女婿》《刘巧儿》《夺印》《祥林嫂》等。
1964年,传统戏被禁演,两村的评剧团都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1968年,样板戏被推出。郑承伦、张文德特意到天津看了两次戏,学会了几出样板戏的走场、动作,回家后按照评剧的唱腔,将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移植为评剧,排演了一个冬天,到春节时就能上演了,在本村及各村的巡演中受到了热烈欢迎。
琴师郑承典与永清县各乡村评剧团演员们的合影
改革开放后,庞各庄乡亲们重又燃起对评剧的热爱,并办起了一个专教评剧的戏校。1984年,著名评剧演员魏长林来到村中,找到曾经在北京燕京评剧团、永清评剧团同事过的郑承梁、郑承伦兄弟,提议办一个戏校,三人一拍即合,与其他村民商议后,大家的热情都很高。庞各庄戏校的出资人主要有郑承梁、郑雨三、郑景三、张文德、于洪涛、郭学林、燕春楼、安庆云等。教戏的师傅有魏长林,郑承栋、郑承梁、郑承伦兄弟,另外还请了著名评剧演员王树章教武术动作,吴伯利、安化亭等人也曾来校教戏。戏校的地址在西庞各庄村的保全堂,保全堂是原村民郑贯三家的堂号,这时郑贯三一家都已经迁到天津等地,大院被当作了生产队的粮库,中间的腰房被当作了戏校。戏校招收了五六十名学生,都是附近各村爱好戏曲的孩子。由于管理经验不足,戏校教了一届学生就停办了。这批学生中较出色的有孟华,女,工老旦;刘金枝,女,工青衣;李红伟,女,花旦;张月琴,女,工小生;付建华,女,工旦角;韩桂云,女,工旦角;杜春苓,女,工旦角。
庞各庄戏校于1985年停办后,庞各庄村再没有集中培养过演员,一些爱唱戏的年轻人都是通过老演员平时教授。演员们也没有再正式组台演出,成为戏曲爱好者,但每逢周二、周五都要开展活动,一直持续了30多年,直到今天。
除在本村学艺外,还有一些庞各庄人随自家长辈到外地学艺,也成为专业评剧演员,如杨兆忠曾带着他的两个侄子杨成元、杨成义外出学艺,杨成元拜了一位李师傅,后在辽宁省锦西成为专业演员,杨成俊在天津拜贵宝芬为师,成为专业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