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8第2届中国金融市长年会在香河举行。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
70年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波澜壮阔,经历了从“大一统”银行模式到现代金融体系建立的重大转变。
70年来,廊坊金融业与时俱进,砥砺前行,不断发展,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成为京津冀地区最具金融活力的区域之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体现。近年来,廊坊金融业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积极主动助力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70年来,廊坊金融业的变迁,展现了行业发展轨迹,也折射出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主体日趋多元化
健康发展犹可期
2009.11.7摄 廊坊市西大街原安次县人民银行办公旧址。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廊坊更是如此。
194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天津办事处(简称“人民银行天津办事处”)组建成立,管辖文安、大城、霸县、永清、安次和胜芳镇等地。该办事处成立初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制定农业生产扶持计划,在支持国有、私人工商企业,整顿农村信用合作社,打击农村高利贷,维护金融秩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廊坊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实行高度集中的“大一统”人民银行体制,通过吸收、动员、集中和分配信贷资金的基本手段,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一场全面的金融组织、制度体系改革启动。廊坊金融体制随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银行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纪元。
2017.11.24 廊坊市首届财富小明星走进市第六中学。
这一时期,全市“工、农、中、建”等银行相继成立,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建立发展起“以人民银行为核心,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同台竞技”的多元化格局,银行业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实现了对地方经济的促进。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在引进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上下功夫。2011年,我市第一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正式落户,我市金融服务业发展掀开了新篇章,改变了没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历史。此后,河北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多点开花”,形成了今天廊坊金融市场百舸争流、竞相创新的发展格局。
县级联社改革,是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竞争格局的迫切需要。截至目前,我市成为全省首家县级机构全部完成农商银行开业(筹建)工作的设区市,其中开业农商银行7家,获批筹建2家。各项贷款余额1242.77亿元,其中涉农贷款584.37亿元,占全部贷款的65.32%,小微企业贷款457亿元,占全部贷款的36.77%。
2019.5.31 沧州银行热情服务。
如今,我市共有金融机构246家,金融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其中,银行46家,保险公司51家,证券机构16家,证券营业网点25家,小额贷款公司55家,融资担保公司18家,典当法人企业34家,融资租赁公司1家。同时,上市挂牌企业83家,其中在国内外主板、创业板上市11家,新三板挂牌20家,在石家庄股权交易所挂牌52家。
全市基本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和地方金融组织协调发展、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截至今年6月,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1.4%。特别是今年1至8月,全市实现保费收入85.28亿元,同比增长8.16%;保费收入比2012年增加30.3亿元,月均保费收入约是2012年的2.32倍。
70年,廊坊金融市场从人民银行“一枝独秀”,到各类市场主体“百花齐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产生交集,可谓“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发展更有“温度”
小幸福也有“质感”
2019.4.29 三河市政银企对接洽谈会议。
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廊坊银行业始终将地方经济建设作为金融支持的重点,近年来更是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和到位的金融服务,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支持农业恢复生产、支持恢复国民工业建设和商业体系,建立金融体系,在计划经济时代根据国家政策,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下的“以销定贷”,再到改革开放时期支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廊坊银行业在各个历史时期均发挥着经济建设的杠杆和助推器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廊坊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市场经济中,廊坊银行业在支持我市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中小微企业、“三农”经济等金融业务方面成绩显著,取得了支持地方建设与自身发展的双丰收。
2013.3.8 工商银行廊坊分行迎“三八”趣味活动。
廊坊银行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响应国家政策导向,积极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统筹城乡建设,不断加大对“三农”信贷投放力度,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在支持和促进乡村振兴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市出台多项创新措施鼓励金融业支持企业上市、小微企业融资、创新融资产品、乡村振兴等,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提升金融机构体系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能力,促进金融机构持续健康发展,金融服务持续发力。
廊坊金融与经济形成了良性互动,银行业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显著,实现了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发展局面。
1952年底,我市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370万元,贷款余额318万元。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正式成立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廊坊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至2008年期间,全市银行系统存款余额由3.1018亿元增加至1282亿元;贷款余额由3.1658亿元增加至624.73亿元。
2018.12.11 文明窗口单位,农业银行。
民营经济是廊坊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压舱石,在全市经济中举足轻重。目前,廊坊民营市场主体近37万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97.9%,贡献了全市72%以上的GDP、90%以上的财政税收、93%以上的农村居民收入和95%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截至今年8月末,全市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465.6亿元,比年初增长4.7%;比2012年增加3753.6亿元,年均增长15.6%;各项贷款余额6736亿元,比年初增长6.85%,比2012年增长4861亿元,年均增长23.8%。存贷比由2012年末69.14%上升到10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优金融生态环境
促实体经济发展
2017.5.19 中国• 廊坊中小企业跨境投资与贸易洽谈会。
廊坊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廊坊金融业前辈克服困难、艰苦奋斗,探索金融改革创新而矢志不渝、开拓进取,为廊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下一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文化、促进金融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强力打造京津冀地区的“信用高地、金融洼地”。
廊坊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鼎力相助。70年来,廊坊金融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由计划转向市场的过程,无论是发展实体经济、产业培育转型、城市建设发展,还是城乡统筹、“三农”服务、民生改善,或是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生态等方方面面,金融始终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与发展大局同频共振。
“从申请到拿到贷款仅用了5天时间。农行的工作人员全程跟着跑手续,帮忙协调时间,那叫一个贴心周到!”近日,经营环保设备的董先生对农行廊坊金光道支行的高效率、高水平服务赞不绝口。
2007.6.28 廊坊商业银行 阳财政支付中心。
不用抵质押,不用跑营业厅,不用办理繁琐手续,只要进入工商银行廊坊分行的客户“白名单”,就可以实现线上“秒贷”的融资体验。近日,“小微”企业安次区鑫诚机械厂拿到了110万元贷款,从在线申请到贷款到账,前后用了不到半小时。
……
这些经历,都深刻反映了近年来廊坊银行业在推行“普惠金融”、优化调整信贷结构、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
进入新时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金融业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服务做好“三篇大文章”,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机构性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实现银企和谐发展。
据河北省2018年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廊坊市企业获得信贷便利度指数76.49,位居全省第二位,仅次于辛集市(便利度指数83.8)。目前,全市银行机构获得信贷平均用时20.3天,较2018年缩短2.7天,预计今年我市获得信贷流程将进一步精简,平均用时可压缩至17天;我市一年期以内企业贷款平均贷款利率为4.35%,为全省最低水平,有效降低了信贷办理成本;我市获得信贷申报材料已缩减至平均8份,预计再次合并精简后,可压缩至平均7份。
风险防控,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只有把风险控好、把项目做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好,才能真正体现政策性金融的作用。近年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会同人民银行、银保监、市场监督管理等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加快构建金融风险联防联控体系,打好金融风险处置化解攻坚战,坚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全市金融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2013.8.16 廊坊首届金融博览会。
“首批中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新锐金融生态城市”“中国最佳金融生态市”“中国金融创新城市”……近年来获得的这些国家级荣誉称号,是廊坊金融业发展的重大突破,极大地提升廊坊的城市知名度和整体竞争力,为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的廊坊金融业,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突出支农支小等重点领域,以优质高效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对接多元化的实体经济需要,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据统计,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财政收入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增长了532倍和6466倍,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跨越。
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回顾廊坊金融业70年来的发展之路,每一位关心廊坊金融发展的人都是心潮澎湃、激情满怀,就像歌中所唱的那样: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