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浓眉大眼、身矮体壮;他乐观开朗,智勇兼备。抗日时期,他曾率冀中十分区武工队在大清河北敌后战场除奸、灭寇、破堡、截车。他就是令日伪闻名丧胆、百姓传为神奇的“裴小个子”——裴兆福。
时任冀中十分区司令部参谋长肖新槐评价:“裴兆福的胆子比他的人还大!”
裴兆福面对诱降坚贞不屈,中弹致残不改抗日初心。1946年11月,因时局混乱,30岁的裴兆福遭受诬陷被错杀,几十年后,终得平反。
近日,记者沿裴兆福的革命足迹,采访了他的后人,揭开了英雄光辉而短暂的一生。
七七事变后 他走上抗日道路
翻开厚重的《永清英烈》(由中共永清县委党史研究室整理编纂),英雄裴兆福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1916年,裴兆福出生于永清县别古庄镇冯家场村的一户贫苦农家。因家境贫寒,裴兆福的大哥年幼时被父母过继他人,二哥裴兆凤刚过10岁便去给财主家干活,裴兆福最小,家人勒紧腰带,供他读了3年书。后来,他为减轻父母的担子,不得不辍学,从事体力劳动。
1937年7月,卢沟桥头的炮声响过不久,国民党军退守永定河南与日寇隔河对峙,永清县城人心浮动。8月中旬,一则消息在乡间传开。新组织起来的抗日游击队在廊坊附近扒毁铁轨,倾翻日寇军车一列。此时的裴兆福深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澎湃热血,随即拜别了父母,去永清县城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同年8月26日,游击队决定实施第二次行动。当夜,裴兆福随同队员们摸上安次古县村北的铁路,用撬杠、板子起下了一个个道钉,使日寇的又一列军车翻倒在路基下。同年9月14日,日军在永清、固安两县交界处突破国民党军永定河防线。裴兆福抱定以身效国的决心,跟随抗日游击队前往大清河南。他同队友们走河间,奔肃宁,赴饶阳,几经辗转,终于在安国县迈上了一个崭新的起点,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自卫军的一员。
随着这支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裴兆福先后担任了三团一营通讯班长、独立一团传达长等职。1938年2月,为开辟大清河北地区,独立第一团编入人民自卫军北上抗日先锋队。他随队攻新镇、克霸县,回到了毗邻家乡的抗日战场。6月,北上抗日先锋队改为八路军三纵队独立第一支队,朱占魁任司令员。同年10月,冀中第五军分区成立,裴兆福仍在分区司令部任传达长。
1938年底,日寇加强了对平、津、保三角地区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大清河北各县城和主要交通线上的重镇相继被日军占领。敌人安据点,设碉堡,建立伪政权,抗日力量受到严重推残。
作战中 他不幸中弹致残
1940年2月,分区指派裴兆福带领由侦察排改编的一支武装工作队(以下简称武工队),“钻”入敌占区,团结抗日群众,铲除日特汉奸,严惩叛徒,消灭单独活动的日伪军,配合地方抗日工作的开展。裴兆福接受任务后,率队进入牤牛河以东地区,与永清、霸县的县区干部、地方武装取得了联系。在地方党组织的支持下,他同队员们以特殊的方式开始了一场特殊的战斗。
一天,武工队在韩各庄村东口,发现两名日军骑兵向村内闯来。裴兆福迅速布好队伍,张网以待。当两个日军摇鞭进村时,“叭”地一声枪响,一个日军应声落马。另一个企图逃窜,滚下马便往路旁的厕所里钻,被一名提刀队员结果了性命。在10个月的时间里,裴兆福有勇有谋,带领武工队拿据点、截汽车、擒土匪,扰得敌人闻名丧胆,坐卧不宁。
1940年12月2日,裴兆福在作战中受了重伤。这一天他率武工队驻永清城东甄庄村,突闻炮声轰鸣,侦查后得知别古庄据点的敌人倾巢出动,正与进驻赵百户一带的分区29团交火。裴兆福决定趁此时机,一举夺取别古庄据点。近午,武工队混入别古庄,迅速占领预定处所,并依信号一齐鸣枪呐喊,令守城伪军头目投降。伪军派出一名秘书到指定地点与裴兆福谈判。下午3时许,情况骤变,伪军大队人马突然而归。裴兆福见情势危重,略一踌躇,不料伪军秘书一反常态,陡然拔枪射击。裴兆福急速闪躲,却不幸右胯中弹。队员吴景槐起手一枪将敌击毙。面对恶化的形势,裴兆福命各小组进入阵地奋力抵抗。天黑后,武工队终于突出重围。
由于裴兆福伤势严重,武工队回到了牤牛河西,改为侦察排,随分区活动。1942年春,裴兆福的枪伤痊愈,但因腿骨受挫致残,难于适应随军行动。于是,他拐着腿回到了家乡。
骁勇善战 “裴小个子”声名远扬
此时的大清河北,经日寇所谓“铁壁合围”“梳篦拉网”的大规模扫荡,日伪势力变得愈加猖狂。养伤归来的裴兆福决定给敌人一点颜色看看。家里人见他腿已残废,劝他忍下这口气,在亲友家隐藏起来。裴兆福却说:“我腿残了,可我还有口气,有这口气就得跟鬼子干。”于是,他让人找来了曾经的武工队员杨锁、杨寿云等人,经过一番计议之后,以“手枪队”名义,又投入到武工队式的战斗中。
这天,裴兆福化装成一位重病阔商,杨锁扮作学徒,杨寿云和赵宝灵扮作他的亲戚,通过内线关系,他们在信安镇的日伪炮楼底下,坐上了一辆东去的军用汽车。
杨锁站在车厢里稳住5个日本兵,寻找行动时机。半躺在车箱里的裴兆福等待行动信号。当车行驶在距堂二里伪据点不远处,装做抽烟的杨锁“哧”地把火柴划着了。顿时,几颗子弹从“病人”手中的枪膛里射出,5个日本兵糊里糊涂地送了命。
从此,“裴小个子又回来了”的消息,在当地百姓中传扬开去,永津公路上的汉奸特务和伪军又为此惶惶不安起来。
1943年7月,裴兆福率手枪队拿下霸县马坊据点,将伪军王德裕部的一个小队、30多名伪军缴械。同年10月,裴兆福又和队员们在永清至后奕间的公路上截击敌汽车,擒获叛徒蔡荫培。不久后,手枪队在永清县龙虎庄遭日伪重兵包围。突围中,裴兆凤等26名队员牺牲,裴兆福脱险。此后,手枪队编入特务大队,裴兆福任队长,仍活动在大清河北一带地区。
面对诱降 他不改抗日初心
1944年11月,裴兆福率特务大队驻新城县板家窝村,与区小队一起遭七处来的日伪军合围。队员们和区小队战士据守一处高房,并肩战斗。自上午11时战斗至下午3时,日伪军数次进攻均遭失败。傍晚突围时,我方战士大部分伤亡或被俘。裴兆福同警卫员小保、队员杨寿云冲出村外,正沿交通沟转移,猛然发现前面有4尺左右地段并未开通。裴兆福对受伤的杨寿云和小保说:“你们先走吧,我实在出不去,这两粒子弹用在自己身上也够了。”敌人鸣枪呐喊着追了上来。杨寿云含着眼泪爬上沟走了,小保却中弹牺牲。裴兆福在驴背上探身一望,恰遭流弹射穿右臂,手枪摔落沟底。敌人蜂涌过来,抓住了裴兆福。
裴兆福被捕后,关进了涿州监狱。日军头目得知他就是有名的“裴小个子”,如获至宝,当晚即为他臂上的枪伤敷了药。几日后,敌人在审讯中诱他投降。但裴兆福却平静地答道:“不投降,死也不投降。”
眼见诱降失败,敌人又想出一个新花招儿,他们把裴兆福放到一辆三轮车上,带到涿州城外的村子里游街宣传,高声吆喝说:“他就是裴小个子,他不跟皇军作对了。”裴兆福随即喊道:“不对!应该说我死了就不打日本鬼子了,活着就得打。”
40多个日夜过去了,日军头目见裴兆福软硬不吃,决定将他押往别处杀害。这时,裴兆福也在想办法,和狱友们商量出了掏洞越狱的方案。经巧妙掩护,他们用锈铁钉轮流掏挖,终于将狱室后墙的十几块砖挖活动了……夜里,几个人悄悄钻出洞外,躲过日伪岗哨,越城而出。狱友们背着受伤的裴兆福,越过大清河,回到了抗日根据地。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告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喜讯传到裴兆福的病房,他激动不已。但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了内战,百姓又陷入到战争中。这时,病体康复的裴兆福,以经商作掩护,拖着残腿,同战友杨寿云、靳福君一起赶起了大车,往返于天津至固安一带。他们把从国民党统治区采买到的药品、物资运往解放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继续奉献着自己的心力。
英雄不朽 精神励后人
令人悲痛的是,1946年11月,在阶级斗争尖锐、复杂的情况下,裴兆福因遭受诬陷而被错杀。后来,他被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
近日,记者辗转见到了裴兆福的长孙女裴学玲。今年49岁的裴学玲在永清县司法局工作。采访中,她介绍说:“我们现在的老家在永清县后奕镇小黄村,我爷爷共有3个孩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爷爷去世时,我大姑4岁,我父亲2岁,小叔叔还在奶奶肚子里。”
裴学玲正在翻阅史料,缅怀爷爷裴兆福。
“爷爷被杀后,奶奶一人拉扯3个年幼的孩子,生活异常艰辛。奶奶曾对我说,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始终坚信爷爷是被冤枉的,奶奶还说,我们的亲戚、邻居也都相信爷爷。后来,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到爷爷的英雄事迹。听到老师激情的讲述,我似乎能明白奶奶的心情了,她是悲痛的,同时也是骄傲的。”裴学玲说。
“相对来说,我父亲比较了解爷爷的事迹,但早在多年前,他因病去世了。我的姑姑和叔叔还在世,但他们了解得不多。”裴学玲说,“当时父母忙于生计,我是跟着奶奶长大的。奶奶经常给我讲爷爷的故事,爷爷的英雄形象早就烙在了我的心里。” 裴学玲说。她曾看到过爷爷的烈士证,被奶奶珍藏在一个牛皮箱里。后来政府又发了新的烈士证,老烈士证就找不到了。目前,新烈士证由大姑珍藏着。
谈到裴兆福的英雄精神对裴家人的影响,裴学玲告诉记者,不仅爷爷参加了抗日战争,受爷爷影响,自己家的5个亲戚也都走上了抗日道路,他们相继牺牲在战场。“我父亲一代虽然没有受到过爷爷的直接教导,但受这样的家风影响,裴家后人肯定不会差。我父亲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好心人,他在世时,经常接济孤寡老人和生活困难的人。70年代末,有一个河间的手艺人,因为冬天没有活计干,没有收入,父亲就让他在我们家过冬,与我们同吃同住。”
如今,英雄已经去世70多年,正直与善良的精神品质依然在裴家人心中传承。“爷爷大智大勇的英雄气概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将永远为我们所敬仰和怀念。”采访最后,裴学玲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