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到了白露就算是真正入秋了,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白露时节,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早晚的温差较大,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所以,白露节气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白露三候
三兽以上为群,群者,众也,《礼记》注曰:“羞者,所羹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
昼夜温差大、天气干燥,
这四种病要当心。
有医生表示,换季时冷热不均,儿科门诊量会比平时明显增加,多是呼吸系统疾病,以感冒、发烧、哮喘等为主。
白露过后,伤风感冒、咳嗽、鼻炎……不知不觉,身边打喷嚏、流鼻涕的人多了起来。因为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

白露时节,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很高,特别是一些易过敏的,因为体质的过敏或者外界过敏原导致身体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
从白露后天气转凉,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鼻子干燥、皮肤紧绷、大便干燥等症状更加明显。这些都是典型的‘秋燥’表现……在中医看来,经过了盛夏酷暑之后,人体会因长时间的暑气耗气伤津,阴阳失调,也就更容易耗人津液,患上“秋燥”。俗话说“秋瓜坏肚”,夏季习惯了吃大量的瓜果,白露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
在中医看来,夏季凉东西吃多了,容易损伤脾阳。天气凉了之后,继续如此,就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昼夜温差大,随着气温波动,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力度也会增大,容易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脑梗等多种与血管健康有关的疾病。中医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如果因秋燥而伤肺,到冬季就容易感染许多肺部疾病,秋天是养肺润肺的最佳时机,只有养好肺到了冬天才能肾气充足少生病。白露养生,主要是为入冬做好准备,此时,要注意补养肾气。坚持晚上用温水泡脚,水面稍高过脚踝,水温不要过高,以40℃(略高于体温2~3℃)为宜,泡到身体微微出汗最好。泡脚的同时可以搓搓耳朵和腰部,搓到发热。肾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府,肾以温为补,经常搓一搓耳朵和腰部,能够养肾气。虽说春捂秋冻,但是也需要注意保阳气,“秋冻”应讲究适度。俗话说“白露不露身”就是提醒大家,早晚温差较大容易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
糖尿病患者注意“秋冻误区”

秋季风和日丽,应该多参加户外活动,有助于一扫胸中郁积,润养肺气以适应秋季养收的特征。可选择健走、打太极拳、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等,以微汗出但不疲倦为度,这样有助于机体内气血调畅。在颈部前面,两锁骨内侧、胸骨柄上缘有一个凹陷,这就是“天突穴”。闲暇时经常用大拇指进行点揉,可起到养阴生津、润肺化痰的功效。

白露一到
阴气渐重,天气变冷
一定要注意保暖和防止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