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傲然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华古国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更是让世界瞩目。悠久的传统文化需要继承,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在本斋西村有这样一位老人,虽然已有64岁,但有一颗传承之心。四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便与西河大鼓结下不解之缘。
西河大鼓是传统曲艺曲种之一,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河大鼓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
这位左手持铜板右手拿书鼓,动作优美,口中唱着歌颂马母选段的便是本斋西村人马合英,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中。虽然已有64岁,但气质依旧高贵优雅,这与她喜好文艺有莫大的关系。然而热爱唱歌跳舞的她,在四年前一次参加活动中了解到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
马合英:
“我记忆最清楚的是,河间第一次书会以后,一次活动场所,偶尔碰到孔祥平,孔祥平是我的启蒙老师,我还有好几个老师,当时他唱了一个子牙河选段,我一听子牙河就觉得特别亲切,说是马本斋回民支队的书帽。我把他这个段子录下来了,通过听了之后,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借着回民支队,学会了西河,唱响回民英雄。”
为学习西河大鼓,马合英拜师学艺,不惧辛苦,每日骑车到五六里外的老艺术家的家里学习,有时还利用电话向他人求教,她四处求学,虚心求教,哪里能学到西河大鼓哪里便有马合英的身影。
马合英:"挺难的,老师就教给你一个点,又教给你一个开头,学不学人家不管。后来这个老师去不了找别的老师,也通过电话,自己唱了发给老师,给我做指导,指导完了自己再改,也唱别人的版本,但是不多,都是我自己自编、自排,排完之后各处求教老师(指导),我曾经骑着摩托去淮镇一个盲人去过三趟,转景和、(石灰屯那里,他们说二百里地,从河间过去,还骑着摩托去过任丘,关庄也是找一个老师,还去过文南,找老师。"
经过几年的学习,马合英从一点不懂到慢慢掌握技巧再到熟练运用。现如今,虽然没有达到专业水平,但也学有小成,击铜板,打书鼓,唱选段早已熟练于心。为更好的了解马本斋的英雄事迹,马合英查找书籍,收集资料,经常去马本斋纪念馆参观学习。也为了更好的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说唱水准,马合英经常参加一些小型演出,到献县各处去唱,去弘扬西河大鼓。
马合英老师 孔祥平:"
马合英那一年差不多60岁了,又好上学大鼓了,
就跟着我学,不是每天学,抽时间学习,挺用功的,她原来有基础会唱歌,也会跳舞,所以说离门不算远,挺灵的个学生。
愿意继承西河大鼓,愿意传承下去,主要目地就是这个。"
现如今,马合英依然每天练习唱功,为的是把西河大鼓传承下去,唱响马本斋回民支队的英雄事迹,虽然在学习期间有困难,有阻挠,但她依旧不放弃,坚定的向前一步步迈进。
西河大鼓爱好者 马合英:
“西河大鼓挺可贵,又是国家提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就决定把它学下去,当然离个人的目标还挺远,我的目标是当馆长把母子两代真正的事迹写出来再唱。”
因为喜欢所以学习,因为热爱所以传承,马合英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无关性别,无关年龄,无关文化程度。她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