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冀州教育发展变迁)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前言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回顾70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奋进的历史进程,深入总结宣传冀州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代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提振精气神,再创新辉煌,激励全区干部群众为开创新时代“活力冀州、实力冀州、魅力冀州”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我区开展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稿件征集活动。近期,《冀州宣传》将部分优秀作品选登。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饱受战乱之苦的冀州教育事业,迎来了和平稳定、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基础设施、学校规模、师资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均在不断增强与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冀州学校教育呈现波动和弱化,特别是文革初期“停课闹革命”给教育带来了很大冲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教育逐步走向正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得以创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社会教育等诸多方面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冀州逐步迈入了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的先进行列。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
(一)幼儿教育
新中国建立后,幼儿教育机构应运而生,1950年,王海乡魏家庄集合幼儿26名,办起了幼儿班,成为冀县幼教工作的开端。1958年,在“大跃进”“生产集体化,生活食堂化”的形势下,冀县托幼园(所)迅猛发展,几乎村村都办起了幼儿班(园),全县有467所托儿所,托儿小组达5869个。但幼儿班一般条件较差,保教方法不甚正规,幼儿教师一般是文化程度较低或没文化的中老年妇女。1958年“大跃进”时为应急,派了一批国办小学教师和农村有文化的女青年到外地参观、学习,进行短期培训,回县后分配到农村幼儿园。
(二)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后,冀州的城区内的小学基本恢复,乡村小学有350所。1957年整风反右,正在发展的冀县小学教育受到了挫折,教学质量一度下降。至1964年,全县小学又发展到382所,其中,完小达61所,教学秩序良好,教学方法有所改进,教学成绩显著,小学教育出现兴盛期。1968年,将全县农村小学下放到大队去办,教学质量有所下降。1972年,冀县大胆恢复了考试等各项制度,教学秩序得到好转。
(三)中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我区中学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1952年9月,冀县初级师范附设初中班。1954年9月初中班与师范分离,独立设校,称为冀县初级中学。同期,河北冀县中学改称河北省冀县初级中学。1956年1月1日,河北省冀县初级中学改称河北冀县第一初级中学(简称一中),冀县初级中学改称河北冀县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二中)。1956年9月,冀县一中增设高中班,遂发展为完全中学,定名为河北冀县第一中学。同期,码头李、羡黄、南午村、徐家庄四所完全小学一起附设初中班。次年,教育进行整顿,“高中班下马”,冀县一中高中班停办。
1958年,码头李、羡黄、南午村、徐家庄4个完全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均独立成校,冀县一中恢复招收高中新生。次年,冀县一中、二中合并,称为河北冀州中学。官道李、南午召、小寨等初中也相继设立。至1960年底,全县已有中学12所,教学班113个,在校学生4321人,教职工290人。
1962年,官道李、南午召等中学不再招生,其他中学也精减下放师生员工近三分之一。是年,冀州中学改称冀县中学。1963年,羡黄、小寨两所初中并入码头李中学,全县中学学生减至1430人,教职员工减至155人。1965年秋,徐家庄中学改为职业中学(农中)。至此,全县普通中学共3所,其中冀县中学为完全中学,码头李中学、南午村中学为初级中学。全县中学在校学生计1654人,教职工计142人。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县域内中学急剧增加,1975年与1965年相比,最多的年份学校增加67倍、学生人数增加13.9倍、教职工人数增加12.9倍。中学数量及学生人数的增多,产生了教员缺乏、教师队伍业务素质较差、教学条件艰苦等诸多新问题。
二、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
(一)幼儿教育
1975年后,县政府制订了“幼教三年规划”,要求4至6周岁的幼儿全部入园,至1979年全县幼儿入班率已达70.3%。1983年始,幼儿班全部使用学前班统一教材。1986年后,全县基本上实现了村村有学前班,全县共有在职幼儿教师182人,6周岁儿童的入班率达到了75%以上。1997年,冀州被评为“河北省幼儿教育先进市”。到2016年,全区共有幼儿园57所,其中城区幼儿园9所,乡镇幼儿园48所,全区幼儿教师546人,入园9767名,入园率96%。
(二)小学教育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冀县小学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到1982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巩固率达96%,毕业合格率达72.8%,小学教育基本普及。1984年,经省、地检查验收,小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和普及率分别达到了99.7%、99.5%、93.1%和99.8%,成为河北省首批、衡水地区第一个普及小学教育合格县。1988年至1992年,在小学阶段开展“普及初等教育”工作,小学整体教学水平得到提高,至1992全县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97.33%。小学阶段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分别达到100%、99.7%、99.5%、87.8%。1992年12月下旬接受了省教委初等教育整体县达标验收并顺利通过,在衡水地区率先实现了“普六”, 1998年至2006年,开展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实行农村学校学区一体化管理,改造、消除农村薄弱学校,农村小学由1989年的353所,调整为37所,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学校管理日臻完善。2016年,投资3000万元冀州区第五小学投入使用。截至2016年,全区共有小学41所,小学在校生24554人,有在职教师1584人,其中专任教师1349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
(三)中学教育
1977年,大中专招生实行统一考试,激发了广大在校学生和社会青年的学习积极性。1978年,全县集中力量创建或复建了冀县中学、码头李中学和县直中学3所县办中学,开始了高标准严要求的正规化教学。1979年,县政府大力调整中学布局,相继恢复了徐家庄、南午村、官道李3所县办中学,同时,农村社办高中一律停止招生。1980年,各校区大力撤点并校,至年底全县农村初中学校数量由1977年的151所减至54所。到1982底,农村社办高中全部取消,全县保留冀县中学、县直中学两所完全中学,码头李中学、徐家庄中学向单设高中过渡,官道李中学、南午村中学向单设初中过渡,并于1981年11月间,新建县办南关初级中学。至此,全县中学布局调整顺利完成。
1984年9月,将徐家庄普通高中改建为冀县第一高级职业技术中学,本校原来的普通高中招生的数额,由1984年初创建的县办周村中学承担。1985年9月,县直中学高中部改建为冀县第二高级职业技术中学,其初中部易名县直初级中学。至此,全县共有县办普通中学7所,其中完全中学一所,即冀县中学,单设高中两所,即码头李中学和周村中学,单设初中四所,即官道李中学、南午村中学、县直初级中学、南关初级中学。其中冀县中学为县办重点完全中学、官道李中学、南午村中学为县办重点初级中学。至1990年底,全县共有普通中学47所,其中高中3所,初中44所,在校学生13012人,其中高中1538人,初中11474人。教职员工1349人,其中高中225人,初中1124人。
1997年,新建了市第四中学和信都学校(初中部)。1998年,全市兴建18座教学楼。2001年,投资200万元,建起了衡水市一流的特殊教育中心,全市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7%,被国家教育部、民政部、残联联合命名为“全国特教工作先进市”。2001年,实现了全市“校校通”,至2006年底,校园网总数达22个,实现了与河北远程教育资源共享。1998年,实施了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即:“高中向市区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到2006年底,全市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全面完成,农村中学由1998年的27所,调整为12所。
从2005年开始,冀州市采取将冀州中学公助生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办法,变统一录取为分学校录取,促进了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继1992年初等教育普及后,冀州市开始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工作,于1995年顺利通过了省政府“普九”达标验收,在衡水市率先“普九”。后经过省政府1998年、2001年、2004年、2007年等多轮“普九”复检,先后被省政府授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集体”“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先进市荣誉称号,并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教育科研先进市”“普及实验教学示范市”“自制教具模范市”“电化教育先进集体”“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区”,2000年,被评为“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先进市”。2011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2015年,冀州市顺利通过了省政府“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评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
(四)职业教育
冀州有规模的职业教育始于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以后,红旗人民公社(驻徐家庄)开设“红专大学”,面向全县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又红又专的农、林、牧、水等专业人才。1961年停办。20世纪70年代,在原冀中校址开办“五·七”中专、“五·七”大学,培训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农机手和文艺宣传等人才。80年代,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当地职业教育迅速发展。1991年6月创建职业教育中心,标志着冀州职业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新时代的冀州教育
全区教育系统现在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及其它基层单位127个,在校学生88033人,教职工5359人。其中,幼儿园64所,其中民办园40所、公办园24所,全区在园幼儿8977人,有教职工715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96%。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54所,其中,小学34所,教学点7个,在校生18451人;初中12所,在校生7075人;特教学校1所,在校生108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共有教职工2016人。公办高中学校2所,为冀州中学、职教中心,在校生共计5713人。民办学校3所,信都学校、富宁学校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冀州第一中学为完全中学。三所民办学校有在校生47709人,其中,义务段在校生34552人,高中段13157人。
2017年12月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在此基础上,2019年,我区实施了教育规范提升工程。
(一)实行集团化办学改革,突破“大班额”困局
2017年,以第三实验小学和冀州镇第四小学为试点,进行了“联合校一体化”办学,2018年6月,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和“第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集团校内部实行“六个统一”,即学校发展统一规划,教育资源统一共享,教研教改统一实施,干部教师统一分工,考评量化统一进行。3所集团校的城郊分校区为城区校区分流学生309人,新招收学生377人,相当于再建了一所新学校,为突破城区“大班额”困局,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9年,冀州区持续加大集团化办学力度,大力实施第二小学教育集团东校区、第三小学教育集团东校区改扩建工程;组建“冀州镇中学教育集团”,将原冀县师范进行改造成为冀州镇中学北校区;由第四实验小学和徐庄乡第一小学组建“第四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并为第四实验小学增设北校区;组建区第一幼儿园教育集团,区第一幼儿园和悦湖之珠小区配建幼儿园实行集团化办学。
(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同时,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投资1400余万元建设的区第二幼儿园于2019年秋季开园招生,实现了“城区内2所以上公办园”的目标;开展了城镇住宅小区配建幼儿园移交工作,不断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向“2020年每乡镇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目标迈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冀州中学新校区于2018年全面启动。职业教育做强做精发展:冀州职教中心先后与中国北方汽车国际教育集团、北京金源万博有限公司、北京商鲲教育控股集团达成3项联合办学共建协议,开启了全区职业教育新型办学模式的创新之旅。特殊教育持续健康发展:2017年8月,实施了特幼分离工作,独立设置了“冀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承担全区残疾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工作,并对全区无法到校就读的重度残障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服务,全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担当。冀州人将坚守教育初心,厚植家国情怀,勇于担当进取,以破土开疆的决心和勇气,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和毅力,引领冀州教育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