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是把党中央有关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地方发展、增进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一环。然而,媒体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制定政策时常出现“不接地气”的情况,导致“不易操作”“不合时宜”的政策频频出现:有的政策“短命”,有的盲目“画饼”,有的完全沦为“空文”……
制定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工作,服务好群众。好政策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好钥匙”,而那些难以回应民众利益诉求,不能破解各类发展难题的政策最终都会沦为“短命”政策,伤害的是政府部门的形象与公信力。“政策的生命在于落实”,那些无法执行的政策,即使出台初衷是好的,也会沦为公众的笑柄。
地方政策的制定不是“拍脑袋决策”,不能只是简单地“落实了”中央决策部署,还需要“联系实际”,科学合理,因地制宜。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问计于基层,求教于实践”。决策者要多走走基层、多听听民声,只有充分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了解基层工作的实际状况,将政策与群众诉求、基层现状充分考量,这样的政策才不会脱离实际。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制定政策,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特别是在“实际政策”层面,更要接地气,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这样的政策才是民之所盼,众望所归。脚踏实地、倾听民意,让政策“接地气”,基层才能更有干劲。(符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