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梁颉 文/张胡昊昱
春蚕应当吐丝,蜡烛应当点燃,人应当对社会有所贡献。
——刘素梅
刘素梅,毕业于天津河北工学院,河北省星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口著名女设计师,设计过张家口报业大厦、张北县政府等众多建筑,曾获得过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工程设计三十年贡献奖,和河北建筑协会颁发的建筑行业具有影响力人物奖,省十大杰出爱心女企业家等奖项,可以说是张家口第一女建筑设计师。
记者更多的了解到刘素梅女士是来自她的一本自传《人生》,这是她在六十岁生日时送给自己的礼物。从这本自传中了解到如今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人热情大方的“刘大姐”有着一段生活困苦的童年。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穷山僻壤的乡村,艰难的岁月,由于家庭生活的窘迫,为了一家人能够活命,无奈的父母在她三岁那年,只得在寒冬腊月,顶着北风啸叫的风雪,将她围着被子,放在家中唯一的红柜子里,由木轱辘大车载着一家五口人迁徙坝上口外……
少年时代,面对家庭贫寒的困窘,她自小发下誓言,长大一定要改变贫困的家境,做一位有志之士的强人。她经历了上山下乡,当过公社话务员,因为优秀的表现,在恢复高考后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成为了河北工学院建筑系的大学生,开启了建筑设计的职业生涯。
刘素梅从事建筑设计40多个年头,可以说,大大小小建筑设计图纸画了不下百件,但与新闻有联系的事就是参与了张家口报业大厦的设计,报业大厦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原报社有限的面积里,体现张家口报业大厦特有的风格,这次设计,曾拿出多个设计草图,与他们同时参与竞标的有十四家建筑专业设计部门,为了让市领导看的比较逼真一些,她们冒着赔钱的风险去北京做了模型,经过四轮的讨论筛选,领导和专家们选择了她的公司设计的方案。报业大厦的成功,打响了刘素梅公司的名气。至今,报业大厦在张家口人的眼中仍是地标性的建筑,张家口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张家口过去高楼很少,两三层都称其为标志性建筑,如探机厂宿舍区的红旗楼,还有北站铁路局的铁路大楼等,还有桥东的百货大楼等等,这些楼,在今天人眼里,根本就算不上楼,只能叫多层建筑。现在我们的城市高楼林立,这是10多年前想也不敢想的,还有就是建筑设计风格,现在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设计,中式、中西合璧、欧式、简欧式等,过去建筑从中式的平房设计,向高层建筑设计迈进,张家口也经历了这个所有城市都不能跨越的学习模仿的过程,她到张家口搞建筑设计,最初的印象就是只要“火柴盒”设计,马路两旁都是“千楼一面”的楼房设计
当我们走到过去的老武城街、怡安街总觉得不如二十年代人的思维和设计理念,每一商号的门面都与旁边的“风格”不一样,每一个建筑都透着装饰、和谐美、对称美、韵律美,让人们感到天人合一之美,现在的张家口,可以说,我们已走出改革开放初建设设计的陈旧理念,不管是住宅楼,还是商住楼,每一个建筑设计都把美学理念放在首位,在建筑设计感官求新,必须让每一个建筑都要在视觉上对观众形成冲击力和穿透力,也就是体现出-种人文精神和公众精神。现代建筑由于所有建筑材料不同,建筑体量不同,使用功能不同,要想让建筑完全体现中国风格,也是很难实现的目标,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吸收西方的建筑设计经验,在吸收中消化提高,注入中国元素,这几年我市有新意的建筑逐渐多了起来。从大学毕业一直从事建筑行业四十余年,刘素梅见证了张家口建筑行业的变迁。
刘素梅说:“我从体制内跳出来,自己“下海”,可以说,是个艰难的选择,当时“大锅饭”体制下,大家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可以说,毫无激情和活力,我最后鼓足勇气走出体制内的设计院,主要是从改革开放中汲取的勇气,邓小平同志推动的必谋,最大的变革是人的思想观念,要杀出一条血路来,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
2003年是刘素梅的企业迅速发展的一年,那年正值“非典”时期,在别人不敢出门的时候,她却真的“杀”出了一条血路来。“03年正好给了我们这个星球发展的一个机会,因为02年我们下半年组建,那会儿呢人们也不知道咱们是什么水平呀,技术力量怎么如何呀?03年正好有了信心,正好是这个好机会,我说是咱也没病,身体也挺好的,正好别人不去咱们去,抓住这个机遇。只要有信息我就去,反正每次出去就都量体温呀什么的,也没事儿,就是所有03年我们就设计了好多项目,所有03年那一年就给公司确实,从经济上从技术上各方面奠定了一个特别良好的发展的基础。”刘素梅回忆道。
一个企业的灵魂不光是生存与发展,而是要为社会做出一定的回报,这也是刘素梅经营企业当中的诉求与理念,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刘素梅帮助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帮助残疾人就业,捐助贫困学校和残疾儿童……曾获得省“十大杰出爱心女企业家”等一系列公益、慈善类的奖项。但她总是低调,觉得自己做的不多。她曾说做公益不能等,等自己赚更多钱了,可能需要帮助的人也不在了,做公益要雪中送炭,不能锦上添花。“当时沙地房那个村委会的书记过来找我说他们学校一台电脑也没有。孩子们想学电脑挺困难,然后就找到我了。我就想了想,我们一个亲戚正好是卖电脑的找到他,他和我说他有好多这个二手的,我后来是坚决不要二手的。我说孩子们本身就玩电脑不是刚学水平不高,你弄上个二手的弄不了几天就又坏了也不好使。我要求就是要捐就发自内心的,我必须捐好的、捐质量高的,所以后来我就捐了二十多台新的电脑给学校。”刘素梅这样告诉记者。
“我出生于1953年,与新中国发展一路相随相伴。见证了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发展。我深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谛。中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我所做的一切,也是党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我对党一直报着感恩之心。我的企业有党组织,我们商会也有党组织。我坚信,党组织就是一个巨大的红色引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