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窑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它历经隋、唐、五代、宋、金直至元、明、清共约1300多年的历史。烧制陶瓷品种有白釉瓷器、褐釉瓷器、黑釉瓷器、青花瓷器和三彩器等,以白釉瓷器为主。器类达二十多种,以碗、盘最多。井陉窑是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河北省四大窑之一,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井陉窑分布在井陉县中北部的甘陶河、绵河及其支系的两岸丘陵和井陉盆地。发现于1989年,经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近10余次的考古工作,确知井陉窑始烧于隋,至于明清,延续约1300余年。目前,遗址主要分布在井陉县天长镇、秀林镇、南陉乡、孙庄乡和井陉矿区。共分10区:分别为天长镇的河东坡区、城关区、东窑岭区;秀林镇的梅庄区、秀林区、南横口区;南陉乡南陉区、北陉区;孙庄乡的南防口区和井陉矿区的冯家沟区。遗址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其中城关窑址时代跨度大,内涵丰富,最为重要。
晚唐五代、金代是井陉窑的鼎盛时期,井陉窑遗址烧造瓷器以白瓷为主,酱釉、黑褐釉、黑釉瓷相对较少。在其出土瓷器中,也有少量的天目釉、绿釉、黄釉等瓷器。其瓷器特点:白瓷无论时代早晚,细白瓷皆白中闪青,中粗瓷则泛青,到元代则呈豆青。目前,发现的冯家沟窑区,采集了叠置烧结在一起的青花瓷片,叠压在金、元层之上,初步确定为明、清时代。在瓷器的外表装饰方面,自晚唐开始使用点彩;宋代出现划花、刻花、印花器;金代印花大盛,如有年款的金代印花模子和印花窑炉子均有发现。
井陉窑代表产品为隋代白瓷碗、黑釉高足盘,唐代两色釉碗、塔式罐,五代凤头壶,宋代水波纹圆腰枕,金代戳印立鹿花叶纹枕,元代小高足碗等。井陉瓷窑遗址的发现,对于白瓷形成和发展等诸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井陉窑遗址的发掘填补了中国北方陶瓷分布的空白,对于白瓷的形成与发展、冀晋窑口关系等,提供了新的历史资料,在中国北方陶瓷发展史上相当重要,具有历史研究和艺术欣赏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