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尽管与现代化治理理念相违背,但有些地方为追求快速“见效”,工作部署“齐步走”,“一刀切”政策屡禁难绝。专家表示,杜绝“一刀切”治理方式,需要强化依法行政思维,提升政策举措精准化。
“一刀切”,通常用来比喻不顾客观实际、群众意愿,采取主观臆断,生搬硬套的“政策”,用“一刀子割齐”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一刀切”治理现象在一些领域和部门中确实存在,为提升街面整体形象,要求所有商户招牌大小、颜色、字体统一; 为推进厕所革命,强制农户采取不太合适的设计方案;遇到上级部门前来检查、督查,地方政府担心指标不符合要求,让企业一律采取停产应对等等,“一刀切”政策,让群众叫苦不迭,干部也颇有怨言。
说到底,“一刀切”式治理体现的是只为表面显绩不为实效的错误政绩观,是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产物。看似“不折不扣坚决落实”,实则是不愿作为、不会作为、不敢作为的懒政,是一种变了形、走了样、离了谱的落实。长期以往,必将损害群众利益,损害党和政府权威,必须坚决杜绝。
基层治理中,应当避免脱离具体实际的“一刀切”做法,克服急功近利和懒政思维,更多下“绣花”功夫,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希望地方政府官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创造性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法,更好捍卫群众利益、推动问题解决,坚决摒弃“一刀切”的治理方式。(符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