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谐音“护禄”“福禄”,象征“子孙万代、繁茂吉祥”,千百年来,广受追捧。在廊坊,说起葫芦,就不得不说起种植工艺葫芦的葫芦村——大城县臧屯镇九间房村。
九间房村的葫芦种植有百余年的历史,源于清同治年间。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葫芦种植在九间房村得到延续和发展。目前,该村葫芦种植面积1000余亩,葫芦种类30余种,直接或间接从事葫芦产业的近200人。
2018年,该村工艺葫芦实现销售收入2200多万元,工艺葫芦种植经营户人均增加纯收入1.9万元,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
每个“葫芦仙”都有着自己不一样的“点葫成金”之术。7月20日,记者走进了号称北方最大的工艺葫芦产业基地——九间房村,与村里的"葫芦仙"聊聊他们的“点葫成金”之术。
◆董颖:从外出打工妹到葫芦种植大户
在整片的葫芦基地,董颖一遍一遍地寻找未勒扎的葫芦。"葫芦勒扎得看准生长阶段,太嫩了容易勒伤,老一点不容易定型。"她告诉记者,6月到9月是葫芦的集中勒扎期,坐果十多天后就可以进行勒扎,要掌握好时间。目前,她家的葫芦大部分完成了勒扎,就等着收获了。
董颖今年45岁,6年前开始种植葫芦。“第一年种了7亩,结果率还不错,每亩收益近万元。”董颖回忆说,早些年和老公在外面打工,就想着给家里多赚点钱,但根本照顾不了孩子和老人的日常,心里满是愧疚。
2010年开始,村里种植葫芦的村民越来越多,日子越来越好,这些董颖都看在眼里。后来,在亲戚的引领下,董颖选择回家种植葫芦。“既能陪在老人和孩子身边,也能有不错的收入,苦点累点又算得了什么。”董颖坚信,别人可以做到的,她也可以。
育苗、栽培、灌溉追肥、中耕除草、插架、定果理蔓……每一个种植步骤,董颖都细细琢磨、慢慢摸索。“最初的时候,村里的种植大户会给我进行指导,教我育苗要先浸泡催芽,栽培需要注意间距等等。”董颖说一点点摸索过来,她家葫芦的坐果率持续上升,收益也持续上涨。
今年,董颖种植了15亩葫芦,预计收益30万左右。“回家种葫芦真是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董颖当初也没想到,种植葫芦的收益这么好。当时回来,只想着能和外出打工赚的钱差不多就好,主要是可以陪在家人身边。现在,董颖是经济和亲情双丰收,何乐而不为。
开始或许是为了谋生,慢慢地就变成了热爱。董颖说,在这些年种植葫芦、勒扎葫芦、晾晒葫芦的过程中,对葫芦慢慢地产生了感情。“尤其是勒扎葫芦的时候,看着一个个葫芦在我的手中演变成不同的模样,心里暖暖的。”董颖说,下一步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增加葫芦种类,种出更多更好的葫芦满足顾客需求。
◆毕月红:从家庭妇女到省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
走进毕月红家,院子里挂着几个往年晾晒的葫芦,踏进门厅,深红色的展柜中,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葫芦并烙着不同的图案,小的拇指大小、大的则要双手捧起。黛玉、财神、寿星、菩萨等人物神情生动、熠熠生辉,展现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个是我最新制作完成的财神。”毕月红拿起柜上的葫芦便说起了制作过程, 从选葫芦、起稿、修稿、勾线、晕染、反复晕染直至成色完美,一个烙印财神图案的葫芦用时大约半个月。
毕月红上学时学的是美术设计,毕业后嫁人生子,成了典型的家庭妇女。“洗衣、做饭、收拾家,照顾老公和孩子的日常起居,就是我每天的工作。”聊起做葫芦烙画之前的生活,毕月红说那时候孩子小离不开人,每天基本没什么闲着的时候。
后来孩子慢慢长大,上了幼儿园。毕月红有了空闲,便想着做点事情。“那时候,村子里面已经有一部分人在烙画了,我看着很感兴趣,就想试试。”毕月红说,当时想着家里有现成的葫芦,自己还有美术功底,烙画的工作她肯定也能干。
最初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虽然有美术功底,但真正拿起烙铁头在葫芦上画,还是很难拿捏的。“开始没有经验,有烙糊的地方,也有烙不上颜色的地方,我就慢慢摸索其中的窍门。”毕月红说,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她经常熬到半夜练习这门手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刻苦练习、四处学习和阅读专业书籍、观看视频介绍,毕月红的葫芦烙画慢慢有了辨识度,也得到了客商的认可。“现在,我的大部分订单是网络订单,按照顾客的特定需求进行烙画,好评率很高。”毕月红满脸自豪地说,而且她已经有了固定客源,在每年的固定节点给顾客大量供货。
技艺精湛,口口相传。毕月红的烙画技艺也得到了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会的认可,2017年,她被授予“河北省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葫芦烙画类)”称号。“荣誉对我既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激励。”毕月红说,她会继续学习、把葫芦烙画的技艺传承下去。
当下,九间房村初步形成了工艺葫芦种植、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上下衔接的产业链条。下一步,该村将打造集葫芦种植、观光、采摘、葫芦手工加工、艺品加工销售、体验一体的葫芦文化长廊,突出中国葫芦文化的传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带动合作社成员创业就业,增加收入,做大做强葫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