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官员干部言行的“竞技场”上,雷人雷事不断“推陈出新”。公款吃喝,包养情妇、利用职权为亲属谋取便利等引起网友调侃和诟病,这些行为应该让我们去反思一下为何很多官员承认公权姓公,却在背离人民有权就任性的路上越来越远呢?
首先,时下有些党员干部素质低下,党性不强。他们信奉着“权力通吃”、“权力摆平一切”的腐朽教条,“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白用谁不用,用了也白用”等观念成为他们工作的主导思想。再加上手握权力私欲膨胀与法不责众的政治文化心态,一些人忘却了权力的公共性质,将权力作为自己的私有物品用的心安理得。比如此次的“10岁公安”事件,邱海山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所谓的人际关系进行多部门、多系统、链条式造假,最终在反腐的浪潮中,被权力拍在了沙滩上。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权力滥用背后,存在巨大的利益链条,形成了一种权力圈。权力圈再加上制度上存在的漏洞,成为官员任性的温床。比如一些禁令文件本身道德倡导性内容过多,具体责任追究等细节性规定少,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在党员干部心中没有起到强有力的威慑作用。比如档案管理的不规范和审批过程不严谨,以及部分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互相勾结,这些都为官员进行档案造假任性行为提供了可能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所以要从根源上解决党员干部有权任性问题,一方面要从官员自身上下功夫。官员自身要增强党性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明白公权姓公,不是自己的私有物品,从而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和“廉洁观”。
另一方面,制度是滋生官员任性行为的土壤。因此,遏制官员有权任性问题还要从制度上将其“扼杀”。我们要不断完善相关规定,堵塞制度漏洞,强化日常监管,扎紧制度的笼子,让党员干部不敢任性,不能任性。
公权姓公,不随官姓。只有干部的权力思想摆正了,将权力用在实处了,办事效率提高了。我们的干部队伍才能得到净化,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才会提高,一个充满着公平和正义,洋溢着阳光与幸福的社会才会来到我们身边。(魏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