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采访,常常发现文必见“创新”、言必称“创新”、行必举“创新”。不少基层干部反映,现在一些上级部门好“创新”,各类“创新”政策和做法一个接一个甩下来,然而大多是有名无实的“新概念跑车”,不仅跑不了基层的“路”,起不到推动工作的效果,还给基层平添不少负担。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工作中,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真正的创新在服务群众、推动工作等方面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一项创新都是经过长期探索、实践过程得来的,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创新”,没有实际参考价值,最后沦为鸡肋、变为花瓶、成为负担,耗费的是基层党员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挫伤的是基层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
其实,基层搞创新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产生现实效果与出发点南辕北辙的原因更多的在于这些创新“不接地气”。 这就要求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善于用群众的眼光和思维、站在基层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要以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把握民情民意,才能创新出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欢迎的方式方法。
基层创新更应该讲实际、重实际,唯有多一些实干苦干、艰苦奋斗,才能多一些有益创新。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多深入一线调研,多听群众的意见和基层的呼声,把情况摸实、把问题找准。创新举措的推出要坚持谋定而后动,既要新、更要实,要充分论证,不能搞拍脑袋“创新”,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和群众的需求上开展创新,注意创新与基层减负以及为民解忧的匹配,让创新积极作用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符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