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廊坊讯(张维悦 记者张莉)滕王阁、黄鹤楼、角楼......栩栩如生的秸秆扎刻作品让人眼前一亮。7月27日,“守艺廊坊”非遗大讲堂专题讲座第十讲在广阳区图书馆举行,国家级非遗项目永清秸秆扎刻传承人徐晶晶讲授“榫卯之间传递古代建筑之美”,同时分享了技艺体验,讲述传承故事,并与20余名观众一起感受非遗之美。
徐晶晶,1982年出生于永清县,自幼随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艳丰学习秸秆扎刻技艺。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永清秸秆扎刻制作技艺至今有上百年的历史,2008年,秸秆扎刻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晶晶介绍,永清秸秆扎刻作品采用上乘的高粱杆,以卡尺、剪、锥、刀、竹签和油灯为工具,靠手工攒装、扎刻而成,制作过程涉及几何、物理、力学和建筑学等学科领域,具有仿古建筑的结构平衡、稳定的物理性和“六节稳固”的创作性等特征。
“这些都是高粱杆做的?”“这些古建筑的窗户和门都可以动?”“真的没有用一颗钉子吗?”讲座吸引了现场观众的提问,他们对秸秆扎刻充满了好奇。
讲座中,徐晶晶讲述了秸秆扎刻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原理,带领市民们发现生活之美,走进绚丽多彩的非遗世界,探究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市群众艺术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非遗传承基地、廊坊市汉艺坊非遗体验馆承办,广阳区图书馆、广阳区群艺馆协办。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展示我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为市民搭建平台与非遗传承人零距离接触。非遗讲堂每月举行两堂,由廊坊非遗传承人向市民讲解非遗技艺,包括雕漆、合香、景泰蓝、核雕等数十项我市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