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国70周年之际,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修班”三期“红色西冀·革命薪传”实践队来到河北省平山县开展为期3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学习革命前辈在西柏坡和里庄村的红色实践和伟大精神。
图1实践队在西柏坡纪念馆
走进西柏坡 感受革命老区70年峥嵘岁月
7月22日至23日,实践队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修班”三期党支部书记、研究生辅导员蔡笑霜和学院教学秘书李鑫的带领下,来到了平山县西柏坡纪念馆。跟随讲解员,实践队依次参观了廉政教育馆、西柏坡陈列展览馆、国家安全教育馆和中共中央旧址。
廉政教育馆通过历史和现实的交互呈现,让队员们深入地认识了廉政建设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赶考永远在路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党章》展示区,实践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庄严地诵读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
图2 诵读《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
沿着西柏坡陈列展览馆1100米的展线,实践队回顾了西柏坡在建国前夕的峥嵘历史。党中央曾在西柏坡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
“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筑牢国家安全的钢铁城堡。”从1927年中共中央特科成立到李克农、钱壮飞和胡底等“龙潭三杰”为党献身,再到和平时期新形势下打击渗透、策反、间谍和泄密问题——在国家安全教育馆,讲解员生动的讲解让实践队体会到情报和机密安全在党的隐蔽战线中的重要作用。
图3 实践队员参观纪念馆
在中共中央旧址大院,实践队走进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中央九月会议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故居等旧址,学习伟大共产党人在西柏坡的革命事迹。参观活动结束后,“马新班”党支部书记蔡笑霜为实践队队员上了一堂走进历史现场、立足当下的流动党课。“马新班”三期学员、学生党员冯建悦表示,“我们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但青年人身上承担复兴民族、保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了,”“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看待国际关系和两岸关系”,学员刘霜分享了她对国家安全的理解。党支部书记蔡笑霜总结道:“今天,我们走出校园、走进西柏坡,在实践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希望我们‘马新班’能够成长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图4 “马新班”流动党课
探访人民日报里庄旧址 寻根红色新闻史
图5 “马新班”三期学员在人民日报创刊旧址
7月24日,“红色西冀,革命新传”实践队在学院教学秘书李鑫和辅导员蔡笑霜的带领下,探访了平山县里庄村人民日报创刊旧址,回溯《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战争年代走过的峥嵘岁月,感受新中国早期报人的新闻理想和家国情怀。
1948年6月,《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在河北平山县里庄村创立华北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张磐石任社长兼总编辑。1949年3月,迎着全国解放的曙光,《人民日报》随中央机关迁往北平,在里庄创刊发行的日子正式落下帷幕。
图6 《人民日报》创刊后第一版
坐落于里庄旧村村南口的人民日报创刊旧址于2011年6月底修复完成,7月1日建党9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旧址占地8.8亩,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分为四个院落,44间房屋。走进旧址大院,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刻有“人民日报从这里走来”九个大字的纪念石碑,讲解员康贵起告诉我们,这几个大字采用的是毛主席的手迹拼集而成的。
图7 康贵起讲述人民日报创刊故事
实践队在讲解员康老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印刷厂旧址、张磐石旧居、邓拓旧居和译电室旧址。康老详细地讲述了人民日报创刊初期编辑部工作人员和里庄村民的鱼水情深。“那时候编辑记者和村民同吃同住,老百姓们把明亮的北房和西房腾出来让报社居住办公,村里没有电力,印报的发动机出了故障,村里年轻的小伙子们就去‘摇把子’,印完报纸每人领上6斤小米的补助。”里庄人民日报创刊旧址的展厅里还保存着“为人民服务”第一块匾,这块匾由里庄小学赠与人民日报社,见证了里庄村民和报社的深厚感情。
图8 康贵起讲述人民日报创刊故事
今年是康贵起老人在人民日报社创刊旧址工作的第八年,他说“在这儿看门,比在景点看门更有意义,我要干到我干不动的那一天为止!”参观完旧址,听完老人的讲述,实践队员们深受打动。实践队员章立汸说:“来到这我似乎找到了当初选择新闻专业的初心,《人民日报》在战争年代像一把无形的利剑助力我们党赢得胜利,和平年代我们更要握好接力棒,跑完这一程!”
据悉,“革命薪传·红色西冀”实践队围绕红色革命史、红色新闻史和红色金融史等专题开展实践参访和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以最鲜活的采访实践涵养思想。除河北平山县外,该实践队还将前往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和涉县等地进行红色金融史的调研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