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乡镇街道、村居社区,越来越多的牌子悬挂在基层单位的墙上、门上,大大小小动辄几十块。有的单位竟然出现“牌子挂满墙”、“牌子挂不下”的现象。牌子挂得多到底是为了工作还是一种形式?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更值得警惕。
光挂牌子不干事情,那就是形式主义。出现这样的问题,与一些干部错误的思想认识是分不开的,有的领导为了给手下的干部创造“位子”、戴上“帽子”,想方设法弄一些“牌子”挂上;有的单位为了表示对上级某项工作的重视,认为有了“牌子”才好办事,上级领导才高兴。不过,“牌子挂满墙”不仅会让人民群众看得眼花缭乱,摸不着门,更有可能造成机构混乱、职责不清,衔接难到位,让一些工作难落实。
破除“挂牌”形式主义,必须要及时转变观念。基层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工作最后都是在基层进行落实。面对繁多的工作,很多基层干部认为有了牌子,拍照反馈了,好像工作就落实了。牌子挂在墙上,即使什么都没有做,也感觉工作在稳步推进。这种看似新生的想法,实则为形式主义的表现。作为基层干部,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心系群众,不谋虚功,以扎实的工作作风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以此杜绝形式主义。
破除形式主义,必须要注重工作实绩。基层组织直接面向群众,重在提供服务,挂牌子也好,不挂牌子也罢,其核心在于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基层组织工作做得如何,好与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有些基层组织门口牌子越来越多,但群众却觉得对应的职能并没有丰富,可谓牌子挂满墙,实际作用却没有。可见牌子“上墙”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没有直接关系,群众不会通过牌子的多少来判断基层组织的服务水平如何。只有在实际工作中,让“上墙”的牌子同时“上心”,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多感知他们的冷暖和疾苦,帮助他们快速解决日常事务、及时解决急事难事,方能提升群众获得感。(魏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