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仇庄乡有这样一支队伍,她们共同搭建了一个“文化养老”平台,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她们每到一处都会带给大家欢声笑语,这支队伍就是仇庄乡秧歌协会。在这些人中,有位心怀梦想、无私奉献的会长,她就是王秀玲。
与梦想擦肩 不曾言弃
王秀玲今年65岁,每逢重大节日,她都会带着队员们组织文艺演出。花甲之年还在操劳忙碌,王秀玲不但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有味”。她说,这样的忙碌让她乐在其中,生活更加有劲头和奔头。谈起自己为何坚持做这件事,王秀玲感慨,在追梦的道路上,她曾经与梦想擦肩而过。
“我上学的时候,天津的一个戏曲学校几次来我们学校招生,因为家庭条件原因,我错过了这些机会。”王秀玲说,她高中毕业后又自学了京剧,并且通过了廊坊评剧团的考核,却没得到父亲的支持。“我父亲希望我选择一条更加平坦的道路,那就是考大学,毕业以后成为老师。”
后来,王秀玲成为仇庄乡一所中学的政治老师,即使工作再忙碌,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图为王秀玲指挥排练。
组建秧歌队 扭出精气神
“我身边有很多喜欢秧歌的朋友,2016年,我就有了组建秧歌队的想法,后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于2017年4月18日成立了仇庄乡秧歌协会。”王秀玲说。
几年来,王秀玲为了秧歌协会的演出及日常管理付出了很多。目前,仇庄乡秧歌协会已陆续发展成员1000余人,有40余支舞蹈小分队。对于王秀玲的秧歌“事业”,家人都很支持她,这让她在追梦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仇庄乡秧歌协会成立以来,演员们的身影活跃在2017年仇庄乡“浓情九九 欢度重阳”传统秧歌联谊赛、2018年“喜迎春、家乡情”乡村春节联欢晚会、201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秧歌展演、2019年仇庄乡“回家过大年”乡村春节联欢晚会等活动中,她们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赞美了家乡的面貌,展示了新时代农村群众的风采。
图为王秀玲(左三)在仇庄乡“回家过大年”乡村春节联欢晚会上与舞蹈演员们合影。
出资建礼堂 助力“文化养老”
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吸引了广大村民加入,秧歌协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对排练场地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为了解决场地问题,王秀玲决定拿出自己和老伴儿的养老钱,在村里建设一个礼堂,供队伍排练活动。“我把想法一说,就得到了老伴儿和孩子们的支持,心里也有了底气,觉得一定能做成这件事。”2018年春天,礼堂开始建设,从选址到开工再到装修,王秀玲夫妻俩全程参与。对于自己的无私奉献,王秀玲说,这是受到她父亲的影响,“我父亲是一名党员,他常常教导我‘不舍不得,越舍越得’,这句话也时常激励着我。”
目前,村里的礼堂已经投入使用。每周日下午,秧歌协会各个小分队的队长都会聚在礼堂中排练节目,然后再教授给各自的队员们。谈起自己的付出,王秀玲说:“队伍里的每个人都在默默付出着,努力克服困难,为了集体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仇庄乡秧歌协会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成了农村群众“文化养老”的缩影。王秀玲和秧歌协会的成员们在惬意的晚年生活中,获得了快乐;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享受了精神的富足。一幅幅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幸福画卷在美丽乡村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