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草公文、制定文件、上报材料,是基层工作分内之事。然而,近年来文件材料搬抄拼凑现象屡有发生。半月谈记者梳理统计发现,近八成“文抄公”集中在基层。基层干部为什么不愿写文件材料?又是什么制造了“文抄公”?
近年来,公文抄袭已不知闹了多少丑闻。从“开封指导漯河工作”,到“湖南推介河南景区”;从某地安全生产公开信抄袭10多年前山东威海的公文,从某县委书记2017年署名文章全文抄袭2015年新华时评,直到扫黑除恶的宣传品干脆抄袭七拼八凑、“文责不负”的网文,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固然方便,却绝不是“文抄公”浑水摸鱼的捷径。
近年来,这种胡乱抄袭的现象在多地反复发生,尤其集中在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基层,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心态只是表象,这种应付差事就万事大吉的形式主义才是根源。造成这种形式主义的原因除了抄袭者自身作风不严谨的问题,上层也无法独善其身。
现在基层文山会海,很多基层的部门领导天天忙于各种会议、制定各种贯彻方案、签署各种文件,多的部门一天要参加三、四个会,有时候开会就像赶场子一样;一年发文在五、六百份以上,平均每天约两份文件。基层得到通知以后,就会通过开会、发文件等形式把上级要求落实下去。上级要看资料,基层就可以把资料写成花、堆成山。
这些已经花费了基层干部大部分的精力,那还有时间沉下心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有的上午发通知下午要材料、有的材料为深究一两个词语反复修改几十次、还有的工作还没开展就在总结经验等等,如此这般,共同造就了基层干部不愿写材料的尴尬。
所以基层干部不愿写材料,有上级和下级两方面原因,但根子在上层。所以破解基层干部不愿写材料的尴尬,除了下级要提高思想认识、优化工作作风以外,最重要的是上级要树立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的干事创业导向。切实为基层减负,自觉摒弃“工作干没干,就看材料写没写,报告交没交”的思维偏差,为基层减去无谓的事务,切实引导基层干部集中精力谋发展、安安心心干事业。(魏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