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对于各地政府来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都是一份对人民群众沉甸甸的责任。近日,有安徽的听众向中国之声反映,在砀山县的一个村子里,村民进入贫困户名单,没有实质性的民主评议和公示,扶贫干部的多位亲戚都在贫困户名单中,精准扶贫,变成了“精准扶亲”。
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前提和基础就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谁真正贫困就扶持谁,这样才能确保每一分“救命钱”“造血钱”都用到贫困群众身上,发挥应有作用。村干部这种讲远近、凭关系的“精准扶亲”,违反了制度规定,模糊了公私界限,严重侵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这种把好经念歪、对国家惠民政策上下其手的基层权力腐败,对政府公信和民众利益的杀伤力,某种程度上要大于通常的权力腐败,必须严惩。
精准扶贫变成了“精准扶亲”,令扶贫政策大打折扣。时下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期,不能为了完成扶贫任务,而随意放低门槛,导致贫困户名单滥竽充数。从实践来看,要坚持程序正义原则,每一户贫困户的资格认定,都必须依照规定实施民主评议和公示,切实堵住评选漏洞,让精准扶贫真正落到实处。
对于扶贫领域这类问题,必须从严查处,确保每一分的扶贫资金都能用在真正贫困的人群身上,让扶贫路上少些类似的“节外生枝”。 要进一步深化扶贫领域专项治理工作,对优亲厚友等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点名道姓通报曝光,绝不给“优亲厚友”留“暗门”、开“天窗”的机会,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到实处,确保精准脱贫的目标如期实现。(许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