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 讯
在日前文化旅游部及相关部门召开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优秀案例发布会上,河间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河大鼓,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案例,成为全省仅有的两个获此殊荣的非遗项目之一,也是沧州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
自2006年起,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四批共1372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充分发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分类保护工作水平,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开展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遴选工作。遴选工作启动以来,31个省(区、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共推荐了347个案例,涵盖我国非遗十大类别,经严格评审,共选出50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案例。西河大鼓符合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能够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能够根据项目类别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保护措施,增强传承活力的优秀保护等条件,成功入选。
深入挖掘,加强保护传承力度
河间作为西河大鼓的发祥地,从艺者众多,为使西河大鼓更好地传承、保护、发展和利用,培树传统品牌,解决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人才“断层”问题,河间市委市政府专门组织人员编写、印制出版了西河大鼓传统曲目《河间西河大鼓书萃》和《当代河间西河大鼓作品选》。
专门成立“河间西河大鼓研习所”,邀请老文艺创作者、新生代艺术工作者及民间艺人专门从事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每年利用暑期时间,开设以国家级项目西河大鼓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班,至今已连续开设十期,受训学员达到数千人次。
开展惠民演出,活动精彩纷呈
从2014年开始,河间市已经连续举办五届“中国·河间西河大鼓书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家们汇聚一堂进行惠民展演,有力推动了西河大鼓的发展传承。
为了提升西河大鼓在民间的影响力,每年都组织演出团队,大力推进非遗文化进机关、社区、校园、农村、军营、企业“六进入”活动。
开展“七彩大课间”“西河大鼓慰问演出进军营”“消夏书场”等惠民活动,建立农村传承示范所、西河大鼓传承所等传承场所,将西河大鼓项目深入基层,覆盖全市各个城区乡镇,惠及观众达300万人次。
积极交流发展,传承文化经典
为了发扬西河大鼓文化,按照“文化走出去”战略,河间市文化馆成立了西河大鼓传习所,每周六都汇集了来自文安、任丘、肃宁、献县等地的西河大鼓艺人及爱好者在文化馆传习所进行切磋与交流。
同时河间市西河大鼓传承人积极参加各级艺术交流展演,在“首届泉城书会”、“全国优秀曲艺传人学术交流展演”、 “非遗曲艺周展演”、“山东滨州市胡集书会”、等活动上都有我市非遗传承人的身影。向全国人民再现了西河大鼓这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赞誉。
注重文化创新,重塑艺术生命
为使非遗事业得到传承与发展,紧跟时代步伐。河间市组织优秀非遗工作者组成创作团队,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先后创作了《听爷爷讲劳动》、《军人的情怀》、《河间旅游谱新篇》、《十九大精神铸辉煌》等一批具有强烈时代感、讴歌主旋律的非遗精品优秀作品,其中西河大鼓《帮大妈》在河北省曲艺征文中荣获三等奖;2018年12月由刘子敬创作、李雪演唱、王维青伴奏的西河大鼓《看棉花》荣获第十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