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永淳(公元1586年一公元1667年),字惺涵,又字熙宇。直隶灵寿北关村人。公元162年中进士即到湖北房县任知县,公元1631年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公元1632年任陕西巡按御史,后入京,任左都御史、兵部左侍郎等职,公元1640年升任吏部尚书。同年10月因病荣归故里,公元167年卒于灵寿北关村家中。因深受崇祯皇帝赏识,并被恩赐傅家“三世如其官”和敕建“三世中枢”过街石牌坊而闻名朝野。
初出茅庐显身手
傅永淳自幼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均为朝廷三品命官。自幼在书香门第长大成人的傅永淳天资聪明,博览群书,有读书过目不忘之奇才。36岁考中进士即被任命到湖广房县任知县。当时的房县通川,要道上盗贼猖獗,初为县令的傅永淳伴装与山贼往来,待掌握其底细后,亲率骑兵悉数剿灭和收编,自此威名大震。之后居官五年间,曾建书院、举贤人,兴水利、灌良田,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众人泪别于汉水,并建祠堂以示纪念。因功绩突出得到崇祯皇帝赏识,下诏封其文林郎,并封其夫人李氏为孺人。
上书弹劾陈奇瑜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统领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的总督陈奇瑜调集诸路兵马将李自成等部衣民起义军迫退出四川、湖北,并困于陕西车箱峡。
当时正逢连续降雨两月,时任兵部左侍郎的傅永淳建议陈奇瑜趁贼军遇雨解甲、刀锈,甲衣、马掌锈穿之机举兵围剿,若错失良机,放虎归山将后患无穷,但陈奇瑜坚持天晴再战。消息外露后,义军趁机暗中贿赂陈奇瑜手下佯装怯战求和,陈奇瑜得贿应允,同时上书兵部尚书得到应允。结果农民起义军趁机逃离虎口,得以喘息后反扑中原,官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忠诚刚正的傅永淳随即痛苦上书崇祯皇帝,列举陈奇瑜渎职、玩寇、失机、助盗、嫁祸、党诬、辱国、欺君、祸天下等九大罪状。崇祯皇帝大为震怒,一边为傅永淳的忠心取直大加赞赏,一边立即降旨将陈奇瑜革职赐死。傅永淳也一时间成了明朝江山的忠国英雄,声名大振。
力挽狂澜保大明
傅永淳曾积极为抗清、加强蓟辽防务和对抗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言献策,很得崇祯的赏识。崇被十二年(公元1639年)七月,傅永淳被封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在行将灭亡的明王朝末期,傅永淳一直忠心为国,力挽狂澜。刚就任吏部尚书就马上处理累积的公文二百余件,并亲自督导落实。接着他又开始大力整治腐败的吏治,直接上奏《铨政十事疏》,提出十大主张,强调皇帝要广开言路,多方纳谏;公开科举程序,杜绝暗中操作。同时还开辟弹効举报渠道,以端正吏治,遏制腐败。
崇祯皇帝看到上疏,如获至宝。又给傅永淳加一品俸禄,赐封傅家“三世如其官”,诰赠其祖父傅承问、傅承训,父亲傅铤通义大夫兵部左侍郎及其夫人淑人诺命。并诏准傅家在灵寿北关西街建造过街石牌坊以光宗耀祖、昭示乡里。
三辞其官回故里
傅永淳被封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次年又被升封为吏部尚书。傅永淳升任吏部尚书,并得到了崇祯皇帝的重用,使得因拒收贿赂曾得罪了当时暗地把持朝政的礼部主事吴昌时大为不满。于是吴昌时便纠集死党、勾结后宫上书求改吏部。在请求遭拒后便开始暗中栽赃陷害,又多次上书弹劾傅永淳。
随着明王朝江山的摇摇欲坠,傅永淳自知已无力挽救,于是在崇祯十四年傅永淳便以“报主有心,任重无力,兼以宿疾间发”为由请辞其官。崇祯皇帝开始不允,后经三次告疏请辞才被得以恩准。
傅永淳辞官后,致仕返乡,闭门谢客,教育子孙。三年后,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身亡,明朝也随之灭亡。
保忠节颐养天年
得知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大明江山倾覆,傅永淳遂向北磕头痛苦捶胸,后果断带领全家逃到海岛上避难。
据说,清军在追击李自成败军时在灵寿北关曾看到过石牌坊,知道傅永淳乃一代名宦。当时入关后的清朝皇帝顺治正急需汉族文官帮助其治理朝政,于是就颁发诏书让傅永淳和他的长子傅维鳞进京为官。傅永淳婉言谢绝说:“我已经老了,很难为朝廷效力了,就让我的儿子去为国效劳吧。”
在忠义道德面前傅永淳选择了坚守,在时代大势面前傅永淳又体现出开明。于是顺治三年,傅氏父子从海岛上回归故里,其子傅维鳞进京应试考中进士,后一直升迁为工部尚书。傅永淳在灵寿北关老家颐养天年,并于康熙八年病逝故里,享年八十二岁。至此当年杨家将父子“忠臣不保二主,父子分保两朝”的历史佳话又一次在历史上做了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