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石家庄公交司机高建武的车上来了一位特殊的乘客,当他的目光关注到这位乘客时,也许并没有想到,这偶然的交集让他们之间产生了不解的缘分。30年来,高建武坚守自己心底许下的承诺,帮扶这位可敬的伤残老兵,并且让儿子也接力跟上。
公交车上的特殊乘客
1984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高建武退伍后,分到石家庄市公交一公司4路车队工作。
1989年夏天,高建武驾驶的公交车上来了一位与众不同的乘客,这引起了他的注意。“跟其他人比,他的装束太扎眼了。”高建武回忆,这位乘客年纪在50岁左右,没有了双臂,总是穿一身军装,戴着墨镜。每次坐车都是去优抚医院,而且每次陪伴他的人都不同。看到这位乘客上车,高建武总会搭把手,去搀扶他,帮他寻找座位。一来二去,两人就熟识起来。
一天晚上,这位“特殊乘客”从医院出来,乘坐高建武驾驶的最后一趟公交车回家。路上,高建武了解到,“特殊乘客”名叫鲍景文,49岁,以前在部队执行训练任务时,为了救战友被炸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这个故事震撼了高建武,除了感动,他对鲍景文也产生了深深的敬意。那天,高建武收车以后,搀扶着鲍景文把他送回了家。这也让他又了解到,鲍景文有4个孩子,最大的刚上初中,最小的还没上学,而妻子为照顾他一直没有工作,一家人生活很困难。
践行承诺,尽力帮扶
“我当时26岁,有的是力气。很想为他做点什么。”高建武回忆,“后来我就暗下决心,休息的时候,一定要多去看望他,尽力帮助他。”虽然这只是自己在心里对鲍景文做出的一个“承诺”,但高建武践行起来却是认真的。
此后,每到工休时,高建武都会到鲍景文家帮着干活。家里有什么东西坏了,高建武会主动去修理。要是家里需要买粮买煤了,高建武更是二话不说,排队买好后再借辆三轮车帮着拉回家。
除了干活之外,高建武在经济上也尽量帮助鲍景文一家。那时高建武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元,但他常常会在下班时顺路买一些菜给鲍景文家送去。“那时候一毛钱能买一小堆菜,我经常买一小堆菜两家分着吃。有时会一直等到收摊,那时菜会更便宜一些,一毛五两堆,我和鲍叔家各一堆,能吃上几天。”
1997年,政府照顾鲍景文,同意他在谈固小区出口处盖一间20平方米的简易房,出租后可以贴补家用。可是房子怎么盖?鲍景文犯起了愁。高建武听说后,从路队拿来工具,找了几名同事一起来帮忙。为了尽量降低费用,他们捡了很多旧砖头,还去废品收购站便宜买一些能用的旧原材料,花了半个月时间,终于将简易房建了起来。
彼此信任,亲如一家
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鲍景文家的状况也改善了很多,高建武对鲍景文的帮扶也改变了方式,更多的是带他出去体验城市的变化。空中花园、人民广场、南高基公园这些地方建好开放后,高建武都带鲍景文去转过。
在多年的帮扶和交往中,高建武和鲍景文一家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彼此信任,鲍景文家有什么事忙不开,也会主动找高建武帮忙。而老小孩一样的鲍景文对高建武也熟悉到“听脚步就知道是小高来了”。有一次,鲍景文扭伤了脚需要去医院,但他的儿子当时离得远不能及时赶过来,便给高建武打了电话。高建武二话不说,马上赶过去带鲍景文到医院诊治。
如今,高建武家和鲍景文家就像亲人一样走动,逢年过节,高建武一家总要去看望鲍景文,每年大年初一去给鲍景文夫妇拜年,更成了高建武一家雷打不动的“传统”。不仅如此,高建武家里有喜事也一定要跟鲍景文说一声,和他一起分享快乐。2013年,高建武的儿子高洁结婚,鲍景文被当做上宾请去坐在上座。“在我心里,鲍叔就是我的一个长辈,一位亲人。”高建武说。
爱心接力棒传给儿子
因为工作成绩突出,高建武走上了管理岗位。遇到鲍景文家中有事,自己又忙不过来时,高建武便让儿子高洁去帮忙。高洁也在公交一公司工作,从小便经常跟随父亲去鲍景文家,受父亲影响,高洁也把鲍景文当作自己的爷爷,不但自己经常去看望鲍爷爷,还带着公司学雷锋小组的同事一起去。
高洁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自己对老人的帮扶更多是去帮着搞搞卫生,陪老人唠唠家常,读读报纸,说说变化,或者带着他遛遛弯儿。“每次去陪他聊一阵,鲍爷爷都很开心。虽然老人看不见,但告诉他,他能够想象。”而且,高洁觉得,在帮扶的同时,鲍爷爷对生活乐观坚强的心态也影响着他,“看看鲍爷爷的经历,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小挫折根本都不是事儿。”
记者来到位于谈固小区的鲍景文老人家时,老人昂首挺胸,以军人的姿态迎接客人,那精气神儿完全不像一位已经79岁的老人。鲍景文老人得意地说,自己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跟高建武父子是分不开的。“跟年轻人在一起,心态就会年轻,人也会更有活力!”
“父亲说,对老人的承诺一辈子不变。” 高洁坦言,虽然这个承诺并没有说出来,但说到不如做到。他相信自己能将这份承诺继续践行下去,父子接力,让他们和鲍爷爷家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亲情延续。
(燕都融媒体记者卢伟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