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旅游部及相关部门召开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优秀案例发布会上,河间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河大鼓入选50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案例,成为河北省仅有的两个获此殊荣的非遗项目之一。
2019年6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及相关机构在广州召开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优秀案例发布会,通过在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共347个案例中严格遴选,共选出50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案例,河间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河大鼓,成为河北省仅有的两个获此殊荣的非遗项目之一。
深入挖掘,加强保护传承力度
河间作为西河大鼓的发祥地,从艺者众多,为使西河大鼓更好地传承、保护、发展和利用,培树传统品牌,解决当前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人才“断层”问题,河间市委市政府专门组织人员编写、印制出版了西河大鼓传统曲目《河间西河大鼓书萃》和《当代河间西河大鼓作品选》。
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
研培班结业仪式
专门成立“河间西河大鼓研习所”,邀请老文艺创作者、新生代艺术工作者及民间艺人专门从事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每年利用暑期时间,开设以国家级项目西河大鼓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班,至今已连续开设十期,受训学员达到数千人次。
开展惠民演出,活动精彩纷呈
从2014年开始,河间市已经连续举办五届“中国·河间西河大鼓书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家们汇聚一堂进行惠民展演,有力推动了西河大鼓的发展传承。
为了提升西河大鼓在民间的影响力,每年都组织演出团队,大力推进非遗文化进机关、社区、校园、农村、军营、企业“六进入”活动。
开展“七彩大课间”“西河大鼓慰问演出进军营”“消夏书场”等惠民活动,建立农村传承示范所、西河大鼓传承所等传承场所,将西河大鼓项目深入基层,覆盖全市各个城区乡镇,为全市人民群众带去精彩演出,惠及观众达300万人次,对西河大鼓的宣传、传承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积极交流发展,传承文化经典
为了发扬西河大鼓文化,按照“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市文化馆成立了西河大鼓传习所,每周六都汇集了来自文安、任丘、肃宁、献县等地的西河大鼓艺人及爱好者在文化馆传习所进行切磋与交流。
同时河间市西河大鼓传承人积极参加各级艺术交流展演,在“首届泉城书会”、“全国优秀曲艺传人学术交流展演”、“非遗曲艺周展演”、“山东滨州市胡集书会”、等活动上都有本市非遗传承人的身影。向全国人民再现了西河大鼓这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赞誉。
注重文化创新,重塑艺术生命
为使非遗事业得到传承与发展,紧跟时代步伐。河间市组织优秀非遗工作者组成创作团队,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先后创作了《听爷爷讲劳动》、《军人的情怀》、《河间旅游谱新篇》、《十九大精神铸辉煌》等一批具有强烈时代感、讴歌主旋律的非遗精品优秀作品,其中西河大鼓《帮大妈》在河北省曲艺征文中荣获三等奖;2018年12月由刘子敬创作、李雪演唱、王维青伴奏的西河大鼓《看棉花》荣获第十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文化底蕴深厚的西河大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市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保护传承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每一名河间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这一经典,让西河大鼓这一文化曲艺界的璀璨明珠,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西河大鼓是我国著名曲种之一,最早出现在清朝康雍乾三个时期,发源发展于冀中河间地区,后流行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是我国北方较为典范的一种鼓曲形式,其大体经历了孕育、成型、发展三个阶段。
诸如河间木板大鼓、弦子书、渔鼓道情等,西河大鼓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和环境中孕育产生的。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挖掘、保护和传承西河大鼓艺术,河间市认真贯彻省市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可行措施,切实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