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程丽娜 见习记者 张雅璇)自不文明养犬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启动后,联合执法人员进入省会多个小区开展整顿工作,效果显著。但记者走访发现,很多养狗的市民依然以“狗不伤人”为理由,拒绝给狗拴绳,不文明养犬的行为依然存在,被狗咬伤的市民更是怨声载道。
预防门诊: 注射疫苗的市民不断
6月4日9时许,记者来到长安传控预防保健门诊,一楼大厅内已经有十多位市民正在等候叫号。市民郭女士在等候期间不时地叹气。“这是第5针,希望以后再也不要来这里打针了。”郭女士无奈地说,两个多月前,在小孙子的强烈要求下,儿子买回了一只两个月大的泰迪狗。小狗对新环境还不适应,加上郭女士本身就有点怕狗,给狗喂食时虽然一再小心,却还是被咬伤了手指。“我也是被自家狗咬伤的,它也不是故意的。”一旁的女士搭话说。
除了被自己家的狗误伤外,前来注射狂犬疫苗的市民中有不少是被邻居家的狗伤到的。一位上五年级的女孩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门诊,因为耽误了课程,女孩的情绪很低落。“邻居家的狗从来不拴绳,每次见到人都往上扑。”女孩的妈妈抱怨说,她多次建议邻居把狗拴好,但邻居根本不理睬,反复强调他家狗不伤人。6月4日清晨,女儿上学途中,正好碰到邻居遛狗,小狗一下子从后面扑到了女儿身上,导致皮肤被划伤。“学也没上,第一时间就来打针了。”女孩的妈妈说。说话间,一岁半的仔仔哭闹着被奶奶抱出门诊大厅。“刚打完第一针,还有四针,孩子挺遭罪的。”仔仔的奶奶说,早上的时候,孩子和爸爸在一楼等电梯,电梯门刚开,一条大狗就扑了上来,孩子被吓得摔倒在地上。孩子年纪小,也说不清有没有被狗伤到。为了以防万一,一家人商量还是给孩子注射疫苗图个安心。
9时30分许,记者注意到门诊大厅内的排队叫号电子屏中显示,第59号伤者正在排队等候。10时30分许,排队等候的号码变成了第90号。
散养借口: “我家的狗不伤人”
“到了夏天,孩子喜欢到楼下遛弯儿,每次下楼我们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冷不丁地出来一条狗。”家住安和苑小区的李女士说,他们小区里养的狗很多,其中不乏大型犬。狗主人在遛狗时很少拴绳,放任狗在小区里撒欢。“狗主人总说他家狗不伤人,可这些狗真的可控吗?”李女士说,她和孩子在楼下散步时,经常会遇到不知从哪儿窜出来的狗,吓孩子一跳。近一年来,小区里也发生过狗伤人事件,居民带着孩子出来玩都特别小心。除了遛狗不拴绳的情况外,狗主人也从来不清理狗的排泄物。“大热天的,狗的粪便很容易滋生细菌。”
家住东五里夏朵小区的高先生每次看到楼道台阶上的狗毛时,都会摇摇头。“邻居家搬来半年多,喂了两个大狗和两个小狗,晚上的狗叫声很大,楼道里的狗毛到处都是。”高先生说,就连小区的保洁人员也很无奈。高先生跟邻居沟通过两次,但情况并没有太大改观。他也跟物业、居委会多次反映过情况,依然收效甚微。“楼道是居民的公共空间,应当由大家共同维护,养犬的数量和类型要遵守规定,也要保障公共空间的卫生,不给邻居们带来困扰。”高先生说。
医生提醒: 被狗伤到要及时采取措施
长安传控预防保健门诊流行病学主任医师刘军青告诉记者,4月份是一个分水岭,4月份前后,注射狂犬疫苗的门诊量相差有3至4倍。狗进入发情期、气温增高导致狗性情变化、人与狗接触机会增多,这三个因素是造成进入夏季后,狗咬人事件增多的主要原因。通过治疗统计,15岁以下的孩子以及65岁以上的老人,是狗等动物主要攻击的对象。因为15岁以下的孩子天生喜欢和宠物嬉戏,特别是暑假期间,孩子们有大量的时间和宠物接触,接触的时间越长,暴露的机会就会增多。再加上孩子的保护防范意识比较差,不懂得科学喂养和管理。而65岁以上的老人,喜欢遛弯儿又缺乏防护意识和自护能力,被伤及到的机会就比别人多。
另外据相关分析,狂犬病患者中,15岁以下的孩子构成比占到三分之一。15岁孩子个头比较矮小,遭到狗攻击时,容易伤及到头面部。而狂犬病毒具有嗜神经性,伤口距离中枢神经越近,潜伏期就越短。与之矛盾的是,疫苗从接种后需要7-10天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如果病毒潜伏期短于这7-10天的免疫空白期,仅仅依靠疫苗是控制不住病毒的。这也是为何有人打了疫苗依然病发的原因。同时,15岁以下孩子被猫狗等宠物咬伤后报告意识差,认为自己犯错了,不敢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失去了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的机会。
刘军青提醒市民,一旦被狗伤到后,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专业、彻底的冲洗。病毒的摄入量很关键,通过科学专业的消毒冲洗,可以消除一部分病毒进入体内,提高保险系数。然后再根据伤口性质的不同来取舍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可以弥补7-10天的免疫空白期,注射后起效。所以完整预防狂犬病的方案是消毒冲洗、免疫球蛋白及狂犬疫苗三个环节共同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