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瘾少年”:父亲变成游戏中的妖魔,那些被网瘾绑架的孩子还好吗?)
最近,元氏县的王女士是又生气又着急,原因是她11岁的小儿子,十几天的时间,就把她的信用卡给透支了四万多元。这么小的孩子是怎么花掉这么多钱的呢?
01“熊孩子”玩网游 透支四万多
11岁的小文因为玩手机游戏,十几天的时间,透支了妈妈信用卡四万多元。
王女士说,老公去世多年,她一个人靠经营小卖店来养活小文姐弟俩,由于自己对手机使用不熟练,有时就会让小文帮忙用微信支付货款,于是小文记住了交易密码。
王女士说,小文玩的这款游戏没有任何限制,实名认证也形同虚设,这就纵容了孩子网游成瘾。事件发生后,王女士电话联系了游戏运营商。
但律师也表示,由于取证难,王女士的四万多元能否追回,目前不得而知。
由于孩子的心智不成熟,对钱没有概念,像这样玩游戏充值,或是直播平台打赏主播花掉数万元的事儿,就在我们身边真实地发生着。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们都会说一句“坑爹的熊孩子”,当成笑话就过去了。其实,我们更应该想想,为什么会接连不断的出现这样的事件呢?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影响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02网游成瘾 低龄化日趋严重
对于正在读小学、中学的孩子来说,手机游戏似乎成了必修课。
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69亿人,?10岁之前触网的比例高达到72.0%,学龄前触网比例达到27.9%。其中有64.2%的小学生,拥有自己的手机。而这,也给孩子们玩游戏创造了便利。
采访中,大约有30%的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上花费的时间为1到2个小时,20%的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时间超过4小时。
根据2018年6月对外公布的《未成年人涉网刑事案件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在未成年犯中,“沉迷网络”的占85%,可以看出,网路游戏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很深的。那么,到底是谁让这些未成年的孩子深陷网络游戏,难以自拔呢?
03网游成瘾 谁是幕后黑手?
中消协最近对50款游戏产品进行了测评,其中强制实名的游戏不足四成,有的使用虚拟身份信息同样可以通过验证,有的持续游戏多个小时也未出现健康游戏时长提醒信息。而根据《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应当要求网络游戏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注册;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技术措施,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除了游戏公司,一些网吧也给未成年人网游提供便利。
在石家庄元氏县一家叫极地的网吧,门口虽然悬挂着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牌子,可中午在网吧上网的却都是未成年的孩子。
记者看到,孩子们用来上网注册的,是一张用纸条打印出来的临时身份证,而这竟然就是这家网吧提供的。
《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管理条例》第21条明确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可这家网吧却置若罔闻,而且还为上网的孩子提供便利。
游戏企业、网络经营场所,为了一己私利,不顾青少年健康成长,任其畅游网络游戏,为孩子网游成瘾埋下隐患。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多少家长回到家后能真正的能陪孩子一起玩呢,是不是抱着手机窝在沙发里是更多家长的常态?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不受影响吗?孩子一旦网游成瘾,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简直天塌下来一样,该怎么去挽救这些孩子呢?
04特殊教育 让网瘾少年走出来
这所学校,是专门对厌学逃学、网瘾、早恋等问题孩子,进行矫正的,孩子们来自全国各地,15岁的小博就是因为网游成瘾被父母送到了这里。
小博说,当初在学校里,他的学习成绩很一般,和同学相处的也不好,他找不到任何快乐,而游戏给他带来从未有过的快乐和成就感。那段时间的小博,吃住在网吧里,体重一路飙升到180斤,甚至还出现了三高的迹象。不仅身体出现了问题,小博的世界观也发生了变化,他仇视父母,厌恶世界,曾经崇拜的父亲,在他眼里也变成了游戏中的妖魔。
和小博不同,来自山西17岁的小涛,学习成绩还不错,但这种来自父母压力、被动式的学习,让他产生了厌烦,失去了学习和生活的目标,他把自己深陷到了网络游戏世界中。
和小博一样的是,小涛也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辍学了,整天泡在网吧里,直到有一天,他病倒在网吧里,父母才把他带回家。
为了帮助这些网瘾少年从网络游戏中走出来,这所培训机构制定了严苛的培训课程,包括意志力、专注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各种训练,从体力到精神上,这些孩子将接受8个月的全封闭培训,直到把网瘾戒掉才能走出校门。
这些特殊的教育机构,对挽救网瘾孩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都是后期迫不得已的一些方式。那在前期有没有一些好的措施,防止孩子沉迷网络呢?早在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与教育部、公安部等8部委就要求各网游运营商在所有网络游戏中使用防沉迷系统,但时至今日,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什么呢?又该如何真正的防止未成年网游成瘾呢?
05防止网瘾 亟待立法保护
范学军说,网游企业一味地追求利润,是导致防沉迷系统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原因。目前我国针对网络游戏的立法只有《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其他都属于针对网络而制定的部门规章类的规范性文件,监督机制稍弱,很难抑制网络游戏的泛滥,出台专门的规定十分必要。
在范学军看来,如果一款网络游戏的相关技术措施达不到标准,网络游戏公司就不能向社会推广。而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我国的网络游戏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设立分级制度。
在美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将游戏分为七个等级,并在游戏内容、语言上做了相关的规定。为了落实游戏分级,要求游戏从业者、店家要强制执行游戏分级制度,如果违反,最高将处一年以上的徒刑并罚款2000美元。同时,专家认为,家庭和学校也要担负起责任来,理应陪伴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或者建立新的意义领域,帮孩子加强自制力。
家庭要有学习的环境,学习的氛围,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书籍,不是说这种网络碎片化的阅读,它一定替代不了的,就是实实在在的那种纸质书籍的阅读。
有人将网游视为毒瘤,认为是它毒害了青少年,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游戏存在的价值就是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沉迷游戏的危害不在于“游戏”,而来自于“沉迷”。我们要防的是沉迷,而不是游戏。防止孩子过度沉迷游戏,需要政府、企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司其职,不能被商业利益裹挟,置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国家、社会的未来于不顾。
戳下面视频
看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