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客户端报道(河北综合广播记者 王杰)河北灵寿县西依太行山,东靠华北平原,是一座“千年古县”,这个因出产灵寿木而得名灵寿的地方,有一个历经60多年风雨而始终没有改建的县委大院,被老百姓亲切地赞为“最美县委大院”,为什么说它“最美”,到底“美”在哪儿?
《最美县委大院》白云飞摄
《最美县委大院鸟瞰》白云飞摄
上午8点,记者一行驱车向灵寿县出发,到了灵寿县城,向路人打听“县委在哪儿”,多数人会说:“古城西路上那一排平房就是。”
灵寿县委大院坐落于古城西路51号,透过铁艺栅栏向里望去,一排排低矮的红瓦白墙平房掩映其中。走进大院,曾任灵寿县副县长、政协主席的赵景春给记者当起了向导,赵景春1977年进入大院工作至今已有42个年头,他也是最美大院的见证者。
赵景春:“这个房子周围是砖,上头是木头加椽子,还有那个帘子就是芦苇呗,芦苇帘子上面就是黄泥,过去是平房屋顶,后来老漏,我们坐办公室,突然,啪,跌一块儿土,啪,跌一块儿土,到了下雨的时候,叮当,叮当都漏,底下接上盆。”
已经使用了60多年的平房一再维修,表面上看白墙红瓦的县委大院古朴典雅,赵景春指着一处外墙墙基告诉记者,其实房子经过多次维修已经是“补丁摞补丁”。
“你看这儿砖不行了弄上层洋灰包上,这砖烂了搞了一块儿红砖,原来都是青砖。”
除了修缮,灵寿县委还有四次重建的机会,但他们却把资金优先用于教育、修路、养老等民生项目。赵景春说,2000年,他们去村里考察,当时的场景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赵景春:“土台子、泥孩子,这孩子趴在台子上没有桌子都,到了冬天冻得小手伸不开,没有暖气,更没有火,生不起,孩子坐的是家里背来的小板凳。”
考察回来,县里把1300万准备建办公大楼的钱最终用在了发展农村教育上,解决农村学校的取暖问题,使全县262所农村中小学校全部用上了供暖锅炉,2.3万名农村学生告别了煤炉取暖的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灵寿县财政收入已经由2003年的9千多万,增加到了2018年8亿多元,但是县委大院却一直没有大变化。
灵寿县委书记宋存汉:“我觉得我们在这里办公很正常,不管在楼里办公还是在平房里办公,只要老百姓办事方便,群众觉得舒服就好。我们要传承和坚守这种精神,更好的把群众的事情办好。”
2018年灵寿县财政支出的超八成用于民生建设,投资6.6亿元实施种养殖、电商、光伏等9类223个项目,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改造提升56所民办幼儿园,新建4家养老服务机构,打通城区9条“断头路”“卡脖路”,实施了207国道中修、行陈公路改造等工程,修建的公路为百姓打开了一条条致富路。
千年古县灵寿日新月异,因陋就简县委大院沧桑依旧。这样的县委大院,对老百姓来说,打心眼里喜欢:“历届县委在我们老百姓这里还是比较崇高的,它美在哪儿呢,不是美在外表,而是美在心里。作为灵寿老百姓特别值得骄傲!”
在县委大院采访结束,恰巧路过赵景春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赵景春用手轻轻的抚摸着树身说,这棵泡桐树是他刚入职时栽下的。
40多年过去了,曾经手指头粗细的小树苗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它同样见证了“最美大院”的历史变迁,记者离开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树冠上,大树掩映下的县委大院更加的“美丽”,就像当地老百姓所说,“最美县委大院” 美就美在:对自己抠门,对百姓大方,把老百姓的事儿真正放在了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