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了解“手足口病”让孩子不再有“口”难言)
核心提示:初夏时节,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如何做好这种疾病的预防,患病后又该如何治疗,是许多家长关心的话题。为此,市第一医院儿科主任王利红为大家进行了详细解读。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曹晓燕通讯员高博
手足口病鉴别
近日,李女士的孩子出现高热、哭闹的症状,她以为只是普通的发烧,结果喂了退烧药后,孩子也没有好转,反而出现了呕吐的情况,于是急忙来到市第一医院,经医生检查,诊断孩子患上了手足口病。
“初夏时节,进入了手足口病的高发期。”王利红介绍,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5岁以下的儿童为主要感染群体,且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因此,每年5月至6月期间,手足口病成为幼儿园中发病率最高的儿童传染病。
王利红提醒,感染手足口病的患儿早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临床上初步判断,主要依赖于其特征性的“口、手、足”表现。“口”是指疱疹性咽峡炎,即肉眼可见口腔内灰白色疱疹、溃疡。在“手、足”部,则表现为手掌面、足部出现的多个小而硬的圆形疱疹,表现为皮厚、液体少、不易碰破,周围还有一圈红晕,不痛不痒。少数患儿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如果疱疹破溃极易传染,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因此患儿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非常痛苦。”王利红表示,手足口病疱疹多在3天~5天内自行退掉。消退的时候不破皮、不结痂、不留疤,是典型的手足口病疱疹的特点。当然,确诊手足口病需要到医院进行病原体的检测,包括鼻咽拭子和血清学检查,配合完成必要的采样才能确保尽早诊断。
有些家长分不清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对此,王利红表示,虽然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是由于同一种病毒引起,但是在临床上主要有两个不同点。她介绍,一是发病位置不同,疱疹性咽峡炎发病位置只在咽峡部位出疱疹,手足口病发病位置在口腔、手足臀,通常都会有疱疹。二是发病风险不同,疱疹性咽峡炎一般病情较轻,且一般一两周内就可以自愈。手足口病发病风险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种跟疱疹性咽峡炎一样,可自愈;第二种病情较重,可能会引起脑炎;最后一种是有0.1%风险率,可能患上肺出血。
预防病毒传播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目前是手足口病高发期,家长一定要帮孩子提前做好防护。王利红提醒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如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二是注意居室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勤晒衣被,婴儿奶嘴、奶瓶煮沸消毒后使用。
三是做好预防性消毒工作,玩具和儿童常接触到的物品每日用清水擦拭,对地面、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厕所进行清洁消毒。出现传染病疫情后,需增加消毒频次。
四是接种。EV-A71型灭活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手足口病中,超过八成的重症病例,以及九成以上的死亡病例都是由EV71病毒引起的,因此接种肠道病毒71(EV71)灭活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一项重要措施。6月龄~5岁婴幼儿为重点接种人群,只要既往没有感染过EV71又无接种禁忌症的,就可以接种EV71灭活疫苗,并且越早接种越好,能更早得到保护。
幼儿园要落实晨午检制度,每天早上查看宝宝的手上、嘴巴里有没有长米粒似的疱疹,有没有发热,一旦发现疑似病例,要立即将该宝宝隔离,并迅速与家长联系送其上医院。对于确诊的手足口病患儿,在症状消失后一周凭医疗机构出具的健康证明,方可复课。幼儿园还应做好因病缺勤及病因追踪登记报告工作,发现发热、出疹患儿增多时,要及时报告卫生和教育部门,并配合疾控机构调查和防控。
及时就诊治疗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王利红介绍,如果患儿发生昏睡,有的患儿会出现昏睡、嗜睡,精神萎靡不振;肌肉抖动,有的患儿还会抽搐、夜惊;持续呕吐或发烧等症状,家长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治疗。对于已经出现手足口病症状的孩童,家长也无须过于惊慌。如果确诊为轻症无须住院的患儿,可以进行居家隔离。居家隔离期间,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手足口病传染性最强的时间是在发病后一周内,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传染给他人。
王利红提醒,虽然孩子患手足口病并不可怕,大多数在家护理即可。发热38℃以下的孩子可通过多喝水、温水擦浴、充分休息来退烧,必要时可以按照医嘱服用一些药物。手足口的疱疹并不会特别痒,一般情况下宝宝不会过度抓挠。但是,手足口病引起的口腔内疱疹则可能会特别疼痛,宝宝会因此不愿意进食。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给宝宝准备流质或半糊状食物。每次餐后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按医嘱用药,以减轻疼痛,促进愈合。
王利红提醒,如果是重症手足口病则凶险得多。如果孩子不幸中招,家长在护理孩子时要学会“二摸”“二看”。摸患儿额头是否发高烧、摸皮肤是否发冷、看患儿是否萎靡不振、看肢体是否颤抖抽搐等,以上症状都提示有可能是重症手足口病的表现,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保证孩子的安全与健康。
【医生对你说】
手足口病常见误区
虽然手足口病已经不是个陌生疾病,但家长仍然对它存在着很多误区。尤其是在手足口病高发时,有的家长过于惊慌,不敢让孩子出门,有的家长过于敏感,身上随便出现一个小痘痘都会紧张是不是手足口病?王利红针对以下常见误区为大家进行解读。
误区一:去年得过,今年就不会得了?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主要为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
A组16、4、5、7、9、10型,B组2、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等。各型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得过手足口病的孩子有可能再得,但病原类型会不同。
误区二:手足口病是小孩的病,大人不会得
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短暂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误区三:只要不出门,孩子就不会被传染上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因此,不是不出门就不会长病了。
误区四:验血是否能确诊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个以临床表现诊断的疾病,查血并不是确诊的依据,但是有助于临床医师鉴别轻重症。
误区五:酒精可以杀死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浓度约1~3%之漂白水能有效的消灭肠道病毒,因此在大流行期常用此浓度的漂白水对病患所接触过之物品及环境进行喷洒消毒.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
病毒在50
℃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
℃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