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怀来沙城葡萄产业发展历程)
沙城产区酿造葡萄酒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1917年,据《宣化文史资料》记载,王兴文(曾担任宣化一中第四任监督,即校长)发起与教育界同任合资举办了“裕华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酿酒厂址建于怀来县沙城,为的是利用沙城龙潭水,酿酒原料则全部取于宣化西北角出产的牛奶葡萄。该厂酿出的葡萄酒色、香、味俱佳。1921年至1922年间(民国十年至十二年),世界特产博览会在巴拿马举行,裕华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将此酒送往博览会展出,受到世界各国参会人员很高的评价,获得博览会授予的荣誉奖奖章和证书。公司于1923年停办。其可以称得上是怀来有史料记载的的第一家葡萄酒厂。1941年(民国三十年),日本人樱井在沙城开办葡萄酒公司并首次酿制葡萄酒。但民国后期,由于战事屡起,生产日趋冷落,后停办。
建国后,纵观怀来葡萄近60年的发展历程,历经3个发展时期:
最初起步阶段(1949-1980年)。此时期葡萄品种单一,只有龙眼和白牛奶两个品种,全县葡萄种植面积不足7000亩,葡萄年总产量不足600吨。种植范围只涉及原暖泉乡的沙营、夹河、暖泉、石门湾、后郝窑五个村。1959年,由于困难时期粮食紧张,提倡不用粮食酿酒,沙城酒厂葡萄酒车间开工,准备用当地产葡萄酿制葡萄酒。1960年,沙城酒厂年产3000吨葡萄酒车间建成投产,向国庆节献礼,并从怀来县暖泉公社河沙营、暖泉;涿鹿县温泉;阳原县等地收购龙眼葡萄,生产红、白甜葡萄酒(果露酒),畅销全国各地。1978年怀来县被定为国家葡萄酒原料基地,开始准备扩大葡萄种植面积。1979年,沙城酒厂完成轻工业部重点项目,“干白葡萄酒新工艺的研究”,研制生产出中国第一瓶符合国际标准的干白葡萄酒,标志着中国干型酒的诞生。干白荣获金质奖章(国家经委)并开始出口,推动了葡萄产业的发展。到1980年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1万多亩,葡萄年产量近1000吨,种植范围由原来的5个村扩大到沙城、桑园、李官营、东花园和小南辛堡等5个乡镇。
逐步发展阶段(1981~1997年)。20世纪80年代初,由张家口地区长城酿酒公司从国外引进赤霞珠、梅鹿辄、蛇龙珠等13个酿酒葡萄品种共计54000株进行试种,建立了自己的葡萄基地;1983年经外贸部批准,由张家口地区长城酿酒公司,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香港远大公司三家合资成立“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当时国际一流的葡萄酒加工设备、全自动灌装生产线各一套,成为国内首家生产葡萄酒最具规模最现代化的生产厂家。1994年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葡萄酒科技中心,1995年被河北省经贸委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97年被河北省轻工厅认定为“河北省葡萄酒技术开发中心”。1987年由北京龙徽葡萄酒厂在小南辛堡乡建立了酿酒葡萄基地近2000亩。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森田尼、乍娜、京早晶、巨峰系列、里扎马特、红地球、美人指等早、中、晚熟葡萄新优品种,在全县范围内进行试验、示范与推广。到1997年全县葡萄种植面积稳固发展到近4万亩,葡萄年产量达到3.5万吨,种植范围扩大到沙城、桑园、李官营、东花园、小南辛堡、土木、狼山、北辛堡、东八里、大黄庄等14个乡镇,第一批葡萄酒生产加工企业陆续成立。
规模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1999年“中法葡萄种植及酿酒示范农场”落户怀来,将国际上优质的酿酒葡萄品种及种植技术和酿造技术引进怀来,并随着干红葡萄酒在世界各地的热销,促进了怀来新一轮干红酒用葡萄基地的发展,怀来开始成规模发展酿酒葡萄。同时标志着中国葡萄酒庄的规范化经营,加快了与世界葡萄酒市场的接轨。1999年怀来县成功举办第一届葡萄采摘暨葡萄酒节以来,“以节为媒”,做大做强葡萄产业,使葡萄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度越来越高。葡萄种植规模化、基地化、生产与科研、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2002年,“沙城葡萄酒”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7年,怀来成为全国第一个“葡萄种植标准化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