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马拉松已经成为中国现象级的运动项目之一。就在上个周末,仅仅河北省就举行了2019曹妃甸湿地半程马拉松赛、2019辛集国际半程马拉松赛、2019河北省十公里超级联赛、2019保定首届清西陵半程马拉松赛等多项不同规模和主题的马拉松赛事。纵观全国,名目繁多的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赛事多 马拉松比赛日均4.3场
根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境内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规模赛事(800人以上路跑赛事、300以上越野赛事)共计1581场,平均每天进行4.3场比赛。其中,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339场,非认证赛事1242场,累计参赛人次583万,其中地市级异地参赛跑者为192.05万,占总比例的32.34%。
此外,全国31个省区市、285个地级市举办了不同形式的马拉松比赛,占地级市总数的85%。2018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总消费额达178亿,全年赛事带动的总消费额达288亿,年度产业总产出达746亿,对比去年增长了7%。
随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马拉松赛事“一票难求”,赛事资源也在向中小城市转移。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还只有79个城市举办过马拉松赛事,2016年增加至133个城市,2017年达到234个,2018年已有285个地级市举办马拉松比赛,已覆盖超过全国85%的地级市。
赛事数量不断创新高,马拉松的消费群体正在成长壮大。“井喷式”增长的跑步人口,为马拉松产业展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乱象多 马拉松运动正在“变质”
虽然马拉松产业展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尽管我国马拉松运动的基础已日益坚实,但马拉松赛事“槽点”频发。
2018年苏州(太湖)马拉松“递送国旗”、南宁国际马拉松“拉拽冲线冠军运动员”、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比赛“抄近道”、两度昏厥仍要接着跑……比赛中的“奇闻”远比赛事本身受关注。负面事件更是将中国马拉松推向风口浪尖。
自诩为马拉松达人的老张,曾经的格言是“无马不跑”。但这两年,老张越发感觉“跑不动了”。2010年刚刚迷上马拉松时,国内赛事不过13场。如今的场次动辄成百上千,让他难以抉择。
政府搭台,企业掏钱,在全民健身热潮下,办赛门槛较低的马拉松,成为中国城市追逐的时髦。
无论是不是跑步爱好者,无论是否有过“跑马”经历,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穿上跑鞋、站上赛道,成为可以在朋友圈晒照的运动达人。
孙悟空、杰克船长、美国队长……马拉松的队伍里,奇装异服越来越多。颇具娱乐色彩的跑者中,有自发的行为艺术者,但更多是商家扮成的“奔跑中的广告”。在这些所谓的参赛者看来,健不健身不重要,打扮美美站上赛道才重要,能否完赛无所谓,45度完美自拍才有所谓。
与此同时,一部分跑者对马拉松缺少必要的敬畏之心。
近几年参赛时,注意到不少明显缺乏运动的选手。有人跑了没几公里就抽筋,有人一路拿着云南白药的小红瓶喷大腿。有的人大学毕业后几乎没跑过步,年近40却加入跑马行列,没有正确的指导,毫无专业知识。抬起脚就跑。“这就是胡闹,是对自己身体的不负责任。”老张说。
不久前,一位怀孕7个多月的40岁孕妇参加2019石家庄(正定)女子半程马拉松的消息,引发网友对“孕妇能不能跑马拉松”的热烈讨论。
2018年11月末,在浙江绍兴举办的马拉松,一位跑者两度昏迷,经心肺复苏站起身后,竟然还不顾医护人员劝阻、执意继续比赛。这种“带病坚持”没有获得丝毫赞许。视频被曝光后,网友们一片指责或嘲讽。
可以说,缺乏规则意识的跑者和办赛方,正透支和损害着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品牌和文化。这项运动的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与挑战,其中,马拉松文化基础薄弱,行业规则意识尚未健全;产品创新不足,赛事同质化现象明显;行业监管的理念及方法亟待创新等问题也暴露无遗。
慢下来 厚植马拉松文化底蕴
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田协的全力引导和大力支持。近年来,田协不断“简政放权”,鼓励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田径和马拉松事业发展,这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力量办赛的热情,让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呈现井喷式爆发。
但与此同时,在取消赛事审批权的大背景下,协会的“管”“服”步伐未能及时跟上,让马拉松运动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赛事质量良莠不齐、办赛主体鱼龙混杂的现象,给中国马拉松的积极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实际上,这些问题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面对中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在2018年5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旨在杜绝体育赛事向野蛮生长、混杂无序、鱼龙混杂的境地发展。田协更是在2017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马拉松赛事监督管理的意见》,对马拉松运动的特殊情况进行了针对性规定。
其中提到,对组织水平低、社会效益差、有明显安全隐患或制度不完善等情形的赛事活动组织机构,且经过整改仍不能达到最低赛事活动组织标准要求的,可将其列入黑名单等信用记录,并向社会公布。
《意见》还明确,可按照赛事活动组织整体水平、人数规模、层次规格、服务保障、社会影响力等,对全国所有赛事活动实行等级评定。
马拉松作为一种舶来品,在国内刚刚兴起,马拉松文化这一概念被人们认知也不过数年。这样难免泥沙俱下,在火热的资本裹挟中,太多额外元素,极容易让原本就不扎实的马拉松文化不知不觉跑了调,变了味。
马拉松赛事遭遇这些问题,并不意外,也绝非坏事。这意味着公众对马拉松运动的关注和期待已经上升到新的高度。马拉松这项运动在经历了粗放式的野蛮生长后,走到了发展的关键口。从冲动回归理性需要过程,无论管理者、赛事运营方,还是跑者、社会舆论,都应不断审视自我,并从中找出不足,不断完善。
从规则到文化,从有形到无形,让跑步的人更懂马拉松,让不跑步的人也能感受到马拉松文化的熏陶。
马拉松请你跑慢一点。
(转自《体育生活报》,记者:冯晶,图为编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