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我就听着这敲敲打打声长大,第一次见到花丝镶嵌就被迷住了,心里像炸开了花,喜欢得不得了!我想,这一辈子我都将与它为伴。”
谈起自己与这古老非遗手艺的结缘,马维盛眼里透着光彩,那一瞬间似乎回到了少年时。
是呀,论是谁见了花丝镶嵌,都会有这般欣喜和钦慕的。翩跹灵动的蝴蝶、秀美如画的折扇、古雅清致的窗棂……竟都是由只有发丝般粗细的金银丝,反复曲折、精巧组合、妙手点焊而成。
马维盛的父亲马福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现年31岁的他自幼随其父亲学习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现为花丝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
5月6日,记者在位于大厂回族自治县的良盛达花丝镶嵌特艺有限公司的制作车间内看到,匠人们心无旁骛地盯着眼前的作品忙碌,制胎的拿着小锤在银质薄片上叮叮当当敲着,錾刻的将图样覆在胎体上小心刻下精美花纹,画筋的手执蘸有红色釉料的毛笔轻轻划下……纯手工制作的花丝镶嵌工艺品经过不同工序,最终成为巧夺天工之作。
“花丝镶嵌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的金银错工艺。它是花丝和镶嵌两种工艺的结合,又叫细金工艺。’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这说的就是花丝镶嵌技艺。’花丝’是指将金、银等金属抽成细丝,用编织、堆垒等技法将其编结出首饰、器物等形态,‘镶嵌’则是指将珍珠、宝石等镶在金属片做成的托或者凹槽中。明清两代时成为宫廷供奉,在清代被列为燕京八绝之一。2008年,这项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马维盛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这边是把金、银抽成细丝,那边是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錾出图案,再镶以宝石。“这是两种独立的工艺,但常在一起使用,花丝镶嵌之名由此得来。”
以金银为艺术载体,在火的高温灼烧下,经过堆、垒、编、织、掐、填、攒、焊等八大工序,每一件精雕巧琢、尊贵典雅的花丝镶嵌作品由此浴火重生。“一根花丝有0.3毫米左右,工艺非常繁琐细腻,烧制的时候温度跨度非常大,必须掌握好火候,一件大的作品甚至需要几年才能完成。花丝镶嵌的每一个制作环节都环环相扣,如此繁杂又细腻的工作,只有保持着一颗匠心才能做出如此的精品。”说起花丝镶嵌的工艺,马维盛娓娓道来。
“花丝为骨,镶嵌做饰。”“花丝”之后,更需要妙手镶嵌。镶嵌工艺主要分为锉、锼、崩、挤、镶等几种。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然后錾出花纹图案,接着将金属片做成精致的托槽或爪子形凹槽,然后将珠宝玉石等镶嵌后做以点缀,再组合在一起。镶嵌要求“镶好、镶平、镶俏”,同是一块宝石,角度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外观俏丽。
目光落至展厅一角,一件耗时800多个工作日、用银20公斤以上、宝石数百颗的花丝镶嵌《天坛》映入眼帘,其造型的繁复精巧、焊接堆垒的天衣无缝,直接呈现的是花丝镶嵌的精巧和富贵,不禁让人叹为观止。
沉默不语,于妙手巧指间,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金银丝被编织成皇家御用之物。多年来,马维盛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还将俄罗斯的宫廷工艺卡克图、蒙藏工艺、木纹金工艺、传统锤碟工艺与传统的花丝镶嵌工艺融合,在奢华的宫廷余韵中又增添一抹写意的清新。现如今,马维盛所在的公司已能生产蒙藏、花丝烧蓝、卡克图、金银摆件、首饰等八个系列1100余种产品。他参与制作的《骏马奔腾》《杯套》荣获了国家级金奖;《四季平安花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百花杯铜奖。
“器物承载的工匠精神,使传统技艺在千百年的沉淀中流光溢彩。在赋予器物艺术价值的同时,传统技艺的背后是匠人的信仰与坚守。致力于花丝镶嵌这一中国宫廷艺术经典,让它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并走入寻常百姓家是我的目标。”言语间,马维盛对花丝镶嵌工艺发展的前景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