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的大街小巷,热干面,牛肉面是当地人最普通的吃食,早餐市场基本上被常青麦香园,蔡明纬等热干面品牌牢牢霸占,牛肉面作为热门品类却鲜有品牌,襄阳牛肉面,新农牛肉面等牛肉面品牌都如过往云烟,昙花一现。但是70后蔡明利先生却将牛肉面做成了品牌,仅半年时就开出了五家店,35平米的小店最高日翻台30.8次,6000元/月的坪效,获2轮融资,估值过千万,备受消费市场青眯,也成为资本市场宠儿,他的店成为了牛肉面的代名词。
这个品牌就是“蔡明利牛肉萝卜面”。
在做面馆之前,蔡明利有过多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做淘宝,初中毕业对互联网一窍不通的他连续三个月不出门苦心钻研,慢慢摸到一些门道,仅仅半年时间就做到淘宝最早一批月纯收入过万元的卖家,成为当时淘宝上为数不多的成功创业代表,在有一定的积累后开始盲目自信地进驻淘宝商场做自主品牌女装,因为为市场的不了解,以及当地产业链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资金链迅速断裂,积累几年赚到的钱亏得一干二净不说,还负债十几万,以失败告终。
在第一次创业失败后他进入当时武汉一家较为知名的网络公司上班,一年时间从一名普通的市场营销人员做到总裁特别助理,并持有公司股权,在公司正值高速发展之际,恰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原本已经谈好500万美金的A轮融资化为泡沫,在自有资金苦苦支撑了三个月之后无奈关门,当年的竞争对手58同城于五年后成功在美国上市。
第二次创业,他与几个朋友一起做了一家集高端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酒店,因选址失误,酒店开业前一周门口就开始修城市道路高架,原本交通方便,四通八达,车水马龙的道路被围得水泄不通,导致酒店自开业便经营惨淡,为开酒店本就负债累累的他又失败了,最后不得已卖房卖车还债。
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当时湖北比较红火的公安牛肉鱼杂馆,他便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和团队做了十多家店,公司年营业额做到近三千万,可是上天造物弄人,受多方面原因影响,这次他的第三次创业又以失败收场。如果人生是一场戏,那他的上半场一定是一场悲情戏。
人生一辈子,最可怕的是跌倒之后就放弃了、颓废了、恐惧了,从此缺乏斗志,在庸庸碌碌和消极情绪中度完一生,直至终老。巴顿将军曾说过: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在经历多次失败后,他花了很长的时间进行了自我反思与总结,最后得到的经验是要做轻资产,要选择好可持续复制的商业模式,一次在看舌尖上的中国时,了解到重庆小面的受欢迎程度和经营模式后,他迅速萌发了再次创业的念头,于是次日便马不停蹄的赶到重庆,实地调查之后,蔡明利被重庆小面所折服,这个品类完全匹配武汉的市场。
第一、 小面的市场认可度高,而且麻、辣、鲜的风味完全符合武汉人口的口味特点。
第二、 面食的可标准化程度高,汤汁可以提前熬好,面食加热后加入料包,出品速度快,品质也有保障。
第三、房租人工成本低,由于标准化,完全不用请大厨,普通员工培训几个小时就完全可以上手。
把小面带回武汉,这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市场,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也很大,一般的湘菜师傅不一定能做好小面,能做小面的基本都是夫妻档,他们也不会背井离乡到武汉做厨师,只有自己亲自上阵,学这门手艺。
蔡明利夫妻俩还真的开始学做小面,一步一步按着师傅的要求来做,妻子负责记录食材、配料以及比例,蔡明利则专门买了个DV在一旁拍摄。
等到两人做的小面勉勉强强能吃之后,他们飞回了武汉,在家自己做,试验,在自己的餐馆请食客试吃,根据反馈再进行调整。并结合武汉人的口味,在汤料里加入来自长寿之乡的白萝卜,并在全国范围内精选最优质的原材料,配上新鲜牛大骨精心熬制,每一碗面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营养丰富。
2018年国庆节当天,夫妻俩在武汉开了第一次面馆,吃面的顾客整整排了一百多米,单日进店顾客达到一千多人,30多平米的小店被挤得水泄不通,最后造成交通瘫痪,日翻台20多次,流水八千多元。
一月开2家直营店,半年开五家,一碗小面完成了他人生的逆袭,与其说这是奇迹,不如说是他多年苦尽甘来,厚积薄发的结果。
很多人卖地方小吃,会强调一个“正宗”,但蔡明利却从做小面第一天开始就严格地追求标准化、本土化,因为他深深地明白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成品牌。
在重庆人和武汉人的眼中,微辣、中辣、麻辣这些都是完全不同的标准,这就要求蔡明利必须在保持味道的情况下,进行改良,放多少辣椒尽量达到标准化,这个标准化还用在了油温210℃,加入20g盐这样的场景中,所以,每一个蔡明利牛肉萝水面的店里,并不需要厨师,中央厨房就能统一配送了。
在蔡明利牛肉萝水面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他就开始思考如何做大自己的店。
他从选址开始,将店开在一线商圈、商业地产等地,这些地方一般房租与转让费都比较高,但蔡明利牛肉萝卜面馆的高客单价,高单店坪效发挥了超常的竞争实力。
装修时考虑到消费升级,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蔡明利将所有的装修风格按照干净、小资的标准来,服务员穿着寻常可见的文化衫,上面印着“因为一碗面,爱上一座城”的品牌形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用户能够从成千上万的餐饮品牌中,迅速地找到。
更为重要的是,他引入第三方供应商,管理采购和存储,承接中央厨房,如此一来,新店厨房面积小了一半不止,可以用更大的空间给顾客更好的体验。
此外,蔡明利还引入了合伙人,建立店面的营运系统,从值班系统、人事招聘、培训到管理,建立标准,且制定了200页的运营手册,全面实现标准化。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多年的餐饮和互联创业经验让蔡明利把一碗面玩得炉火纯青,让食客爱不释口。
蔡明利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复制5家门店,而这5家门店形成的商业模式以及商业价值,让蔡明利品牌获得资本市场青眯就不难理解了。
从成立到现在不过一年时间,蔡明利将35平米的街边小店变成了中式连锁餐厅,制造了35个座位30.8次的翻台率,刷新了中国餐饮品牌在商业地产项目里的翻台记录。
餐饮界有这样的现象,开一家店的时候还比较赚钱,开三家店就反而不赚钱了,根本原因就是运营能力跟不上。本来规模化可以降低成本,而有的餐厅开了几家店后成本不降反升。
蔡明利品牌能有这样的成功,得益于创始人多年创业经历所积累的系统运营经验和本身对市场的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以及身上那股永不言败的精神,蔡明利的办公室有一句标语,“源于重庆,立足武汉,中国小面,全球遇见”,目前他已经做到前八个字,至于后八个字如何,我们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