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流、融汇,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让中华文脉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成为一项铸魂工程。在我市,各高校和中小学也纷纷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武术、戏曲、国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校园,引导莘莘学子耳濡目染,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本报从即日起,将推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百年情缘传承非遗八极拳
——市回民小学倾力推进“武术进校园”
前不久,为期三天的2019河北省武术进校园武术交流赛在保定市涞源县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25支代表队展开了激烈角逐。沧州市回民小学代表队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技艺,将单项比赛五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集体项目二等奖以及体育道德风尚奖悉数收入囊中,为沧州武术名片增光添彩。
武术是沧州的文化符号。作为武术之乡的孩子,有责任把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秉承这一理念,自2012年开始,市回民小学倾力推进“武术进校园”,通过学习非遗拳种、推广武术健身操、外出交流展示等多种方式,将精忠报国、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融入孩子们心田,让绚丽的武术之花在校园精彩绽放。
创建基地 弘扬武术精神
2017年1月1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极拳丁文江传承基地,在市回民小学正式揭牌成立。提起与八极拳的情缘,校长郑金香难掩激动。
市回民小学创建于1903年,建校不久,沧州市回族武术大师张宝安便到校担任武术教师,教孩子们练习传统武术。
2012年,郑金香来到市回民小学担任校长。她了解到,学生丁明祎的父亲丁文江,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极拳的传承人,而且是张宝安的义曾孙。同时,张宝安的玄孙也在回民小学就读。于是,接续百年情缘,传承非遗八极拳的想法在郑金香心中油然而生。
传承基地建立后,丁文江每周都会来到市回民小学,对武术社团的孩子们进行指导。“百年前,张宝安先生在这里将传统武术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田;百年后,我们将沿着老先生的足迹,继续走下去,把八极拳和武术文化融入孩子们的成长历程,将武术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丁文江感慨地说。
武术课间操 一招一式显气韵
伴随着响彻云霄的“嘿哈”之声,市回民小学的孩子们在操场上集体演练起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一张张小脸神采飞扬,一招一式刚柔并济,不仅练出了气势与自信,而且彰显了武术的神韵与气度。
这是全校学生每天必做的课间操,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极富民族传统特色和中华武术精髓,动静结合,姿势优美,运动强度也超过了一般的广播体操,深受孩子们喜爱。而这,不过是回民小学武术教学的日常内容。
学校的体育教师张明,毕业于天津体育学院,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科班出身。2012年8月,他来到市回民小学任教。张明结合自身特长,积极挖掘和发现学生中的武术人才,创建武术社团,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传授武术技艺。在他的带领下,武术社团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有成员50余人。无论严寒酷暑,武术社团的孩子们都坚持不懈、苦练本领。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汗水换来了胜利的喜悦。2016至2018年间,市回民小学不仅连续三年夺得运河区青少年武术比赛团体冠军,而且在第九届和第十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上一展身手,斩获多个单项奖,两度摘得集体项目二等奖。
交流展示 让更多孩子走近沧州武术
2017年5月23日,第十二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暨民族体育全员运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瑞祥民族小学举行。来自北京、河北、湖南、湖北、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多所学校参加了此次活动。作为协同承办单位,市回民小学不仅带队出席,而且将民族武术节目《少年强》带到了现场进行展示。八极拳、长拳、苗刀、棍术……孩子们的精彩表演,震撼人心,博得了满堂喝彩,让在场的人们领略到了沧州武术的独特魅力。
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下去。在与盐山县窦边务中心小学的手拉手活动中,市回民小学武术社团的孩子们带去了武术表演《英雄少年》。伴随着音乐的起伏,孩子们的动作时而轻柔时而刚劲,收放自如;刀、枪、棍、棒等不同器械的展示更是虎虎生威,赢得了中心小学学生经久不息的掌声。盐山县窦边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家乡传统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何荣芝 赵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