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石化贵州黔西南石油分公司驻村干部,徐名州同志为村民办实事、解难事,村民们纷纷为徐名州同志竖起了“大拇指”。
熟透民情是做好工作的最坚实基础。徐名州深知,只有通过勤走访、深入调查,才能查清、找准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才能掌握真实的情况,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担任营山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后,他抓住春节为群众送春联的机会,先是为每一户包保对象送上一副春联和一句新春祝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随后就是严格按照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逐户走访,认真填写入户调查表,对收入明白卡数据不符合农户实际情况的进行整改纠正,确保收入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收集、整理、掌握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建立脱贫攻坚驻村包保台账、住房安全大排查台账、精准管理疑似问题工作台账等16个工作台帐,迅速掌握了包保对象的第一手资料,找到驻村工作的突破口。
掌握政策是做好工作的最好方法。在驻村的日子里,徐名州曾感叹:“如果连自己都不懂政策,那么如何谈扶贫,如何去宣传政策?”为了确保自己成为扶贫政策“明白人”,迅速转换角色,适应岗位,他便认真专研上级下发的《脱贫攻坚材料汇编》,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打牢理论基础,他说:“里面的内容很多很杂,但却是我们抓好工作落实的依据”,同时,他还利用新时代学习大讲堂、网络等平台,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先进方法来开展工作。吃透弄懂扶贫政策,知责明责,增强自身本领,才能熟练开展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
交心贴心是做好工作最快的突破口。“一个贫困户就是一块责任田,非得精耕细作不可”。对于如何提高群众认可度,徐名州始终把自己当做村里人,以村为家,以民为亲。他始终坚信:当村民把你当成村里人,驻村工作就成功了一半。驻村两年多来,他积极为村里想点子、找出路,为村里举办特色农产品扶贫展销会,打造经营特色农家乐。有时候,他既是村里的泥水工、修房木工,又是村民的信息员、宣讲员、调解员,一件件为民办的实事积累起来就能暖老百姓的心。驻村以来,徐名州用双脚丈量贫困的土地,用真心感受社情民意,投入真情、倾注心血、挥洒汗水,有效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大局,把贫困群众如期脱贫视为最大的责任和使命,把困难群众尽快过上好日子当作最大的幸福和鼓舞。(刘荣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