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县秀林镇南张村的面塑已有200余年历史,2011年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7岁的该村村民郝彦牛是一名货车司机,自幼跟着母亲学习捏制面花。近日,他“苦战”7天,用20斤面粉制作出巨型“嫦娥奔月”让全村人惊叹,这件作品还要代表南张村赴陕西参展。
从小痴迷美术“偷师”学艺
郝彦牛童年就痴迷美术,经常手拿石块在地上划拉,看见啥就画啥,一画就上瘾。他母亲郝双荣是村里有名的巧女,在捏制供品猪羊、寿桃、面花类时,他就蹲在旁边细心观看,偷偷学艺,后来就开始动手制作,很快就掌握了基本手法。“开始捏的面花和小动物,都是躺在盘子中间,因为不会做骨架。”他说,近几年他进步最大,比如捏大马,用木棍和铁丝制作骨架,作品就立起来了。他用彩色面团捏人物,有拉花、西游记、老寿星,五女拜寿组塑,活灵活现,村里人看了都说好看。
他还经常阅读面塑书籍,与村里高手们交流,把工艺印在脑子里。他也常用电脑上网,参考名人名作,学习面塑艺术手法,制作拉花和西游记人物。
他是辛苦的大货车司机
面塑只是郝彦牛的爱好,货车司机才是他的职业。每天凌晨3、4点他就要起床,顶着皎洁的月光开始一天的奔波。他们是两辆车搭伴走,这样两辆车的司机能在路上互相照应。他主要从山东往井陉矿区拉煤,他这辆货车载重34吨,每跑两天拉一趟煤。“我路上全神惯注连续跑,饿了在路边饭店吃碗面条,困的实在顶不住了,就把车停在路宽处,趴方向盘上眯一会儿。我不怕累,就怕遭遇堵车,把时间都花在路上。”
拉一趟煤卸完后回到家里,时间又是凌晨3、4点钟,郝彦牛自嘲是顶着星星出门,披着月亮回家。回到家里他洗个澡扒口饭就赶紧睡觉。
他的家里摆放着各种彩色面塑人物,这是他跑车以外最喜欢干的事情。睡醒后,他就开始独自观察着自己的作品,并不断发现作品的不足,思索着新的工艺。他说,开大货车跑长途很累,但是一看到面塑,之前的疲劳就“烟消云散”,精神了很多。
“嫦娥奔月”用了20斤面粉
近日,郝彦牛费尽心思精心制作出一件“嫦娥奔月”的面塑作品。这是一件飞天的嫦娥作品,嫦娥身穿上绿下红的彩裙,肩披和腰间的彩带随风飘起;她的脸上充满笑容、自信,双脚稳踏祥云;左臂怀抱洁白的雪兔,右手举起现代火箭,箭身还镶刻着“中国航天”的大字,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
“嫦娥奔月”身高1.2米,属巨型面塑作品。郝彦牛说,作品骨架最难做,是用几根木头和铁丝组成,外加麻绳环绕,才构成坚实的骨架。“我是首次制作大型骨架,反复试做了三次,才最后完成了。”作品原料用量很大,用了20多斤面粉,蒸面揉面等工序,都是在妻子帮助下完成。他共花费七天时间才完成了这件作品。
巨型作品将赴陕西参展
在南张村两百多年的面塑作品中,小型的花鸟鱼虫作品不稀奇,巨型“嫦娥奔月”却还未出现过。村民们都跑过来一饱眼福,面对大家的赞扬,郝彦牛则逢人就说:“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郝彦牛告诉记者,巨型面塑作品他初次尝试,他攻克了骨架和脚架的构成,面泥下沉等难题,终于“试飞”成功。“我是在诚心诚意征求意见,因为对作品仍有不满意的地方,我必须多听建议,总结经验,以利再战。”村民们经常夸赞他,巧手,动脑,悟性好,进步快。郝彦牛则表示,尽管自己跑大货车,时间精力受限,但是,作为南张村人,他做面塑人物,传承民俗文化的步子是不会停止的。
受陕西省渭南市邀请,5月份郝彦牛将带着他的这件作品和南张村其他艺人一起出冀入秦参展。
(燕赵都市报 记者任利 通讯员侯福顺/文 通讯员王德亮 王惠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