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雪 通讯员 刘义仙 何万志 文/图
杨跃付今年65岁,个头儿不高,很瘦,看上去很精干,黑黢黢的脸上常挂着笑容。
谁都不会想到,杨跃付度过了怎样艰辛的岁月。7岁时,他的父亲便过世了,此外,3个哥哥中有两个自幼体弱多病,最终没有结婚。为撑起一家人生活,32岁时,身为海军航空兵的他自愿转业回到家乡,和同是转业军人的二哥接过了赡养大哥、三哥的重担。不幸的是,几年内,他的三哥、母亲、二哥接连去世,8年前,大哥也去世了。而他身的担子却没有减轻,11年前,妻子苏玉芬突发脑溢血,虽然保住了性命,却从此瘫痪,杨跃付又悉心照料起妻子的生活起居。
近日,记者来到了文安县滩里镇中滩里村,见到了杨跃付和他的妻子苏玉芬。谈到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这个朴实的老人感慨地说:“这就是生活,既然赶上了,就得担起来,再难也得过下去。”
为撑起一家人生活转业回乡
杨跃付出生于1954年。初中毕业后,他弃笔从戎,成为了一名海军航空兵。在部队时,杨跃付学的是雷达维修,后来在部队的雷达修理所工作。
当时社会还不算稳定,部队上随时是战备状态。战士们24小时轮班使用雷达进行空中监测,杨跃付也是随时候命,提供后勤保障。
“我当时在青岛当兵,我们部队用雷达监测着整个山东半岛的上空。”谈及当兵,杨跃付的语气满是自豪。因技术过硬,杨跃付受过的嘉奖不下十次,还曾突破领域搞研发,成功后,荣获三等功一次。如果他继续留在部队,可以说是前程似锦。
终究这些经历、荣誉、前程都成为了过去。1986年,杨跃付不得不结束14年的志愿兵生涯,回到家乡。杨跃付被分配到了文安县医药药材公司,这份工作在县城,杨跃付每天从村里出发,骑自行车三十余公里才能到公司。虽然劳累,但每月90多元的工资令他充满了动力。
“我的家庭太特殊了!父亲早逝,大哥自幼患哮喘病,三哥不仅患有肺心病,眼睛还患有残疾,他们俩都没有结婚。当时,母亲70多岁了,大姐也出嫁了,家里这一大摊子事总不能都推给二哥。”杨跃付说。
回到家乡后不久,杨跃付的母亲便开了一次郑重的家庭会议。“母亲把我们兄弟几个叫到一起,又请来一位邻居作证。直接说明大哥和三哥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按母亲意思,二哥赡养大哥,我赡养三哥。”杨跃付说。
尽管杨家人都在努力生活,但这样的家庭早已埋下了离别的种子。在接下来的几年,他的三哥、母亲都因病去世了。不久后,就连身体不错的二哥也因脑溢血去世了。
“二哥去世后,大哥便一直跟着我生活。大哥身体一直都不好,一闹天就喘不过气来,不能干重体力活。这些年,我们就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我管他吃饭,再给他买一些常吃的药。2011年,74岁的大哥也离开了。”杨跃付的声音越来越低沉。
妻子突患脑溢血瘫痪至今已11年
杨跃付和苏玉芬的家临着街,从外面看来很气派,是个二层小楼,已经装修成了几个门店。从最中间的店面穿进去,才发现,里面和外面截然不同。原来,只有临街的一面盖上了楼房,杨跃付和苏玉芬居住的地方非常老旧,面积小,房间低矮,没什么像样的家具和电器。即便是这样的居住条件,杨跃付还是觉得很满足。
“以前,我们这一大家人就是挤在这个房子里。母亲和大哥、三哥住西边两间,我和妻子住东边一间。”杨跃付介绍。
苏玉芬是左各庄镇北艾头村人。经人介绍,二人于1980年结婚。那时,杨跃付还在部队上,每年有一次探亲假,苏玉芬还可以去部队上探望杨跃付一次,一年下来,两个人能相处两个月。1982年,杨跃付的大女儿出生了。苏玉芬勤劳能干,杨跃付不在家的日子里,她一个人照顾孩子,还打理着几亩地。杨跃付转业后,一家人总算是过上了正常的家庭生活。
当杨跃付早已习惯和接受这一切时,苏玉芬的突然患病,则令他颇感意外。
“2008年10月份的一天,当时,我正在别的地方干活,邻居去叫我,说我老伴儿不舒服,让我赶紧回家看看。”谈到妻子的生病过程,杨跃付还是很激动,“她只是说有点不舒服,我们也没有耽误时间,赶紧到了医院。唉!没想到竟然是脑溢血……”
苏玉芬在重症监护室呆了整整两个月。“当时,医药费一共花了7万多元,都是我东拼西凑借来的。即便是这样,她还是没有好转,大夫说,再在医院住已经没有意义了,命是保住了,可能会成为植物人。”杨跃付说。
“老伴儿醒着时,每五六分钟就要上一次厕所”
“我们出院回家的时候,老伴儿是插着气管和胃管回来的。”杨跃付说,那时妻子瘫痪在床,毫无意识。
起初,杨跃付只能将食物用搅拌机打碎了,再一点点往胃管里喂。“这些年,都是我自己配药,一点点帮她调理,现在好很多了,有意识,能坐在轮椅上,右手也能动了,还能哼哼出几个字表达自己的想法。”
早在2000年左右,杨跃付所在的公司改制。他离开公司,自己开了家药房。妻子患病后,杨跃付无奈关闭了药店。凭着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他自己为妻子护理和治疗,既省了很多钱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正如杨跃付所说,今年64岁的苏玉芬坐在轮椅上,状态还算不错。只是……
“啊……啊……”苏玉芬每隔五六分钟就会发出低沉的声音,杨跃付解释,老伴儿落下了后遗症,总是尿频。于是,苏玉芬一发出声音,杨跃付就要推着她去一趟厕所。常常是刚坐下,就又要起身了。
“这活儿一般人干不来呦!”杨跃付说完,就推着苏玉芬出了屋子。为了方便,他特意在屋子外面,用塑料板材接出一小块区域,还特别用旧椅子制做了一个坐便。因屋外有两级台阶,杨跃付只能倒退着把妻子拉出来,到了坐便旁,他再把妻子抱到坐便上。妻子如厕后再抱回轮椅上,推进屋子。虽然是军人出身,但苏玉芬身体无法吃劲,这一趟下来,他还是很费力。
记者粗略计算,像这样的动作,光是白天,他就要重复近百次。
“晚上才是最熬人的,老伴儿一宿最少上七八次厕所,最多的时候能达到15次。”杨跃付无奈地说。为了方便照顾妻子,无论白天夜里,他都在苏玉芬的右手旁放上一个装满白开水的瓶子,苏玉芬渴了可以喝,有事情时,就拿着瓶子用力敲击硬物。杨跃付笑言,这就像是部队上的集合号,声音即命令!
“孩子们很孝顺,我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
杨跃付和苏玉芬共育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女们都结了婚并有了后代。
日子虽然不好过,但杨跃付也有令人羡慕的地方。他的3个儿女都很孝顺,闺女们每个星期都来给苏玉芬洗澡,儿子上进,儿媳妇吴夺夺更是人见人夸。几年前,苏玉芬的身体逐渐好转,杨跃付可以出去打一些零工,吴夺夺就留家里,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照顾婆婆。
“如今,孙子上了小学,孙女也上了幼儿园,儿媳妇可以出去工作了。我岁数也大了,就在家照顾老伴儿,接送孩子们。”杨跃付表示,能干的活他尽量干,不能给年轻人添负担。“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了!5年前,我有了退休金,店面租出去了,能收点租金,村里再给一些粮食补贴,孩子们再孝敬点,总体来说,经济上还过得去。”
采访最后,杨跃付意味深长地说:“老伴儿的心脏不太好,也可能是脑溢血的后遗症,她时不时地就会出现眼斜嘴歪的症状,有时笑着笑着就会呼吸暂停,每次都是我及时发现,赶紧往她嘴里放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才保下命来。我有时候也担心,担心她走了,更担心我自己撑不住了……”
记者手记:做顺境时有能力,逆境时敢担当的人!
这是一次特别的采访经历。在采访中,记者被打断了近20次,看着杨跃付推着苏玉芬进来进去,说实话,只是坐着看就有些烦了,但杨跃付从没有烦过。他每次的动作都是一样的——细细地问,轻轻地推,慢慢地抱。
很难想象,几十年前,这位老人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穿着军装,在操控室内维修着雷达的摸样。在顺境时,他立功、受嘉奖,成为了祖国的栋梁之材,当家庭有困难的时候,他决然放弃一切回到家乡。他把每一件事做周到,把每一个人护周全,却唯独没有考虑过自己。
生活是美好而沉重的,我们应该向杨跃付致敬!他的生活或许格外沉重,但谁能保证自己的生活会永远一帆风顺呢?但愿,我们都能做个顺境时有能力,逆境时敢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