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没有发现还是故作眼瞎?年轻一代酒民造反了!他们质疑你的真诚,不愿跟你寒暄。他们视你如糟粕,拒你于千里。请别再跟我提酒文化,别以为加了文化两个字就能遮住你所有的丑陋。说清楚,你到底是敬酒还是逼酒?是真心让我喝好还是企图让我喝倒?以礼貌的名义喝到吐血甚至一命呜呼,这究竟是TM哪门子的文化?平常,但凡我轻微感冒,我妈就大呼小叫非得拉我去医院,如今,我喝到人事不醒,但一提是因为工作,我妈竟然立马变得若无其事。你是如此践踏人性毁灭人伦!
如果一定要说文化,不妨回头看看我们祖先真正的饮酒礼仪,是不是会让那些放浪形骸的今人汗颜?故不论古人喝的酒其实大多都是只有十多度的米酒,只说说古人对酒态度,那才真叫一个讲究。一是饮惟祀。就是说只在祭祀的时候才喝酒,因为早期的酒比较稀罕,要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神明。二是无彝酒。就是喝酒不能暴饮,像水浒传中那种英雄好汉大碗喝酒是不行的,那属于暴殄天物。那样喝酒有大不敬的意味,也为当时人所不齿。三是禁沉湎。就是不要上瘾,酒精上瘾和毒品上瘾一样,很难戒掉。四是无算爵。意思是说,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不必计较杯数了。因此论语说孔子的饮酒观是“唯酒无量,不及乱。”所以概括古人喝酒,就是顿数少、度数低、随己意,典型的“轻饮”观念。
再比较一下西方人喝酒,看我们的差距到底有多大。首先,西方人喝酒讲究场合,喝烈性酒一般都会去固定的场所,喝的时候大多数都会加冰加水降度。其次,老外很少像中国人组团组局喝酒,即便在狂欢中也是独斟独饮,不参杂人际关系的累赘。再次,喝大了这事,老外很少遇上,遇上了也是自己主动找醉,而我们遇上了,完全是怪自己运气太差,遇上了不该遇上的人。在西方很多国家,人们喝酒的频次未必比我们少,但与我们显著不同的是,他们可以自饮、慢饮,特别是轻饮。
前两天在云南大理一家客栈,无意中见到一款白酒海报的广告:时尚轻饮-魔力樽。酒瓶被一根绳子吊起,栓在一朵云上。我们能一眼看出创意者的意图,也能理解他对白酒未来的愿景。我不知道这个叫魔力樽的是不是第一个倡导轻饮的白酒,我们知道中国的酒局还在,喝酒人的面子还要,第一个吃螃蟹并不容易,但不该被漠视的是,年轻一代更加自我的生活态度,注定会改变甚至废弃掉那些陈规旧俗。试想一下,在不被劝酒、闹酒、爱喝就喝、不愿喝拉倒的状态下,白酒的轻饮时代是不是真的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