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暖阳映照下的中东欧风情园格外静谧凝重。中捷斯友谊博物馆内,以创建初期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援助的拖拉机为标志的馆藏,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历史。一位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来这里游览参观,他叫赵延荣,已经82岁了。面对眼前栩栩如生的拖拉机手雕像,赵延荣掏出一张照片,是他当拖拉机手时拍下的。
“我老家是盐山县一个农村,1956年,中捷友谊农场成立。1957年,我19岁,农场工作人员到我家来招工,描绘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蓝图。我心动了,踊跃报名。”赵延荣老人说。
1957年3月,赵延荣和十几位老乡来到二分场五队。1958年秋初季节,经领导严格筛选,他被派到二分场机务队工作。老人清晰地记得,当时机务队有两辆35K、两辆25K、两台链轨式机车,是一色的捷克热拖。
老人来时,农场已经开垦出10万余亩田地,完成1730条用排水渠道,全场职工已发展至近万人。作为1956年捷克机务专家组对拖拉机手培训的延续,1957年1月至2月间,捷克机务专家斯坦尼为186名机务工人开班授课,培训内容从轮式超级热特的发动机,到轮式35超级热特的前轴、空气泵、转向、后桥、油压升降等。经过这一阶段的培训,这些从农业队调入的机务工,不仅学会了驾驶拖拉机,还可以通过听、视、嗅等方法查找机车故障,进行维修。
赵延荣受培训一个多月后,就被派上机车驾驶了。他说:“起初有两年多的时间驾驶25K,后来五六年驾驶35K,再后来就驾驶东方红链轨机车。在这期间先后获得过农场和沧州红旗机车驾驶员的称号。”回忆过往,老人难掩激动。“当年,农场的机械化程度在整个沧州市都有名。捷克热拖的钢口好,经久耐用,单说那每个螺丝,多年后我们拆卸时,发现螺杆、螺帽内都含着机油,根本不生锈。再加上经捷克机务专家从里到外对拖拉机驾驶和维修技术培训得特别过硬。方圆百里说起农机维修就属咱这农机修配厂啦!”平淡细碎地闲聊,又让老人风趣地拉扯出自己在一分场机务队与农场第一代拖拉机手周传江一起工作的往事。赵延荣说:“周传江比我大几岁,是我们的老大哥。当时,他开1号35K,我开10号35K。”一群风华正茂的小伙子整天说说笑笑。1959年夏季的一天,在周传江的极力撺掇下,12名没有结婚的年轻人到黄骅照相馆拍了一张戏称“全体小光棍”的合影。当他儿子赵建国从手机里推出这张照片时,引得在场的人开心地笑起来。
赵延荣老人扫视着帧帧图片抚今追昔,感到莫大的欣慰。他说,“从驾驶捷克拖拉机那天起,我就坚守在这片土地上,我的根已扎在这里。盼望农场大发展、快发展,几乎是我生活中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