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啊,到点了。”刚刚吃完早饭,宋宝山就迫不及待地招呼起妻子赶往村旁的“三痴斋”。
“三痴斋”位于泊头市文庙镇军西村,这里出产的泥塑作品是我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宝山是土生土长的军西村人,夫妻俩在此上班已近5个年头。
和斋主宋长峰碰了个面,宋宝山便抓紧投入到了制泥的工作中。只见他将备好的土一下一下细细捣碎,再轻轻注水捣炼,不一会,一块软硬适度又不粘手的泥块便成了型。
宋宝山妻子的活计则相对精细。案台边,她利落地揪起一团泥,揉搓后使劲摁到模子中,重重敲击后,打开模子,一个圆润的“身体”初具雏形。“这都是宋老师教给俺们的,除了翻白坯,俺还能做彩绘。”
别看每天与泥土打交道,可夫妻二人却很是知足。要知道,如果时光倒回至5年前,他们可是连一份工作都不好找。原来,他们身体都抱病,去工厂打工,遇到紧张忙碌的情况会不时“发病”。几次下来,得知二人的情况后,竟少有工厂能够接纳他们。
“那时候一年最多干两个月活,大部分时间都得花在找工作上。”宋宝山回忆道。
“原先最好时一人一天才挣60元。现在可不一样了,一天挣150元就跟玩似的,而且工资都按时开。”家门口就能找到身心放松的工作,中午还管饭,不仅生活有了保障,没有了压力,两个人的病情也得到了有效缓解。
在“三痴斋”里,像宋宝山夫妇一样的残疾人还有不少。从2016年开始,这里每年都会举办“非遗泥塑”制作培训班,免费向经济困难的残疾人传授泥塑制作技巧。
“这两年大约有160名残疾人在我们这里学习了泥塑制作技术。培训结束后,有意向的残疾人家庭还可以在我们这儿工作或做零活,做零活每天最低可收入30余元。”宋长峰说。多业齐发探索助困新模式
将手头的泥活儿干完后,宋宝山并没有停歇。而是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了“三痴斋”旁侧的土地扎起棚来。这里,正承载着他新的致富希望。
不同于一般的蔬菜大棚,他扎的大棚却又矮又小,蒙着纱布。原来,他是要搞蚂蚱养殖。
“老宋不仅传授给俺们做泥塑的手艺,还四处考察项目,为俺们提供土地,引进致富的农业技术。要不是老宋,俺们哪能想到这门道?”他边扎着棚骨边说。
“养殖蚂蚱时间灵活、用工也少,正适合他们夫妻这种情况。等到上市季节,一公斤蚂蚱就能卖到二三十元,经济效益也很是可观。而且每到夏秋季节,地里的秸秆也是问题,养了蚂蚱后,正好可以收做青储饲料,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能解决环保问题。”宋长峰知道,受制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宋宝山夫妇想领养孩子的愿望未能成真。他希望这条致富道路能帮夫妻二人愿景成真。
在宋长峰的帮助下,残疾人刘存江同样走上了特色养殖之路,如今,他正向着“金蝉专业户”迈进。
金蝉养殖在本市并不多见,为啥他们会选择这个项目?原来,工作室北侧的300棵杨树,便是金蝉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宋长峰的山东战友,多年来一直从事金蝉养殖,管理技术手到擒来。
“遇上合适的温度和湿度,金蝉就能顺着树根往地下爬。播上籽前两年不用管,第三年就开始有收益了。一棵树能产200多个金蝉,既可以走向餐桌,蜕了的皮还能入药,有多重收益。”如今,首批金蝉籽已经被播撒在了杨树枝条上。
帮助残疾人尹立旺联系兽医搞起生猪养殖、探索铁皮石斛及芍药种植技术、通过泥塑旅游带动周边桑葚销售……如今,以残疾人为依托建立家庭农场已成为宋长峰的“第二职业”。“先小范围实验种植、养殖项目,确定可行性后,再带动周边更多残疾人加入到农场中来,让他们都有致富的出路。”他们还计划以项目为单位,对经济困难的残疾人进行生态种植、养殖培训。扶助心灵让生活迸发新希望
“残疾人是弱势群体,要得到关爱,但是也要自立自强,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这是“三痴斋”从2014年开始帮助残疾人时就坚持的理念。
这些年,在与残疾人接触的过程中,宋长峰对他们心里的渴望了然于心。他深深察觉,虽然他们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产生了身体障碍,但是渴望平等、正常生活的心情与一般人无异。
所以,扶志也成了他的必修课。
马宁是2014年宋长峰在泊头特教学校接触到的孩子。那时,他去学校教授泥塑入门技巧,马宁很喜欢这个行当,宋长峰就因材施教,教授了她一些实用雕塑的技术。在马宁心中,宋长峰是帮助她就业的老师,更是心灵的导师。生活中每每遇到不如意之处,她总是会向宋长峰求助。如今马宁走向社会,宋长峰也很欣慰,在宽解问题的同时,更特意开导她,帮她树立信心,努力回归正常生活。
宋长峰在“三痴斋”建起垃圾分类点,一个残疾人老乡来院子里收垃圾,瞄准了他们特意留下的“垃圾”啤酒瓶。看着对方一个个将啤酒瓶拾上车,宋长峰并没有阻拦,反而派身旁的儿子前去帮忙。儿子不解,反问他:“爸爸,这是我们要卖钱的东西,为什么他能装?”“他能放下尊严来捡瓶子,我们就要足够尊重他。”宋长峰答。宋长峰父子的举动让这位老乡心中很是感激,他在这里找到了尊严。
这些年,还有不少残疾人朋友在宋长峰的带动下重拾起生活的信心。他们不仅靠养殖致了富,还带动起身边的亲人就业,让更多人的生活迸发出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