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万里茶道”上的明珠)
编者按:
“张库大道”是一条充满商业气息“黄金之路”,也是一条有着绚丽色彩和传奇故事的开放之路, 是一条融合多个民族文化的古道。 如今清脆的驼铃声已经远去, 遗留在古道上的文化遗产却日渐清晰起来。 日前, “万里茶道” 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我市5处文化遗产点被初步纳入申遗规划,即张家口堡、 大境门、 宣化古城、 鸡鸣驿城、 察哈尔都统署旧址。 这条古道上展示的开放、 智慧、 勤奋与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既是我们张家口人引以为豪的历史, 同样也是需要我们传承下去的地域文化精神。
“万里茶道”中转站
如果说“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闻名遐迩的“世纪动脉”,那么张家口在这条茶叶之路上则占据着重要地位。从福建到恰克图这条约有一万里地的茶叶之路上,张家口是北方一个重要中转站。
19世纪中期,出福建运茶叶到张家口不止一条路线。大量的货物运到张家口后,转驼队继续北上,一路走军台30站转北行14站到库伦,距京约有4000余里;一路由库伦北行11站至恰克图,约有800余里,这就是张库大道。
张库大道有多长说法不一,最短也有4500里。这条大道开始修建是为了加强和蒙古的联系,之后便由于商务的需要而再向北延伸到恰克图。
在清代通往西北地区的三条商道中,张库大道最为稳定。张库大道地处中、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一百多年以来,经过绵延不断的贸易,张库大道和张家口相辅相携共同发展起来。清代西北地区商人在政府所设蒙古台站基础上开辟了多伦诺尔、归化和张家口三个方向通往西北的商路,在这三条商路中张家口方向这条最为稳定。到清代中俄贸易期间,张库大道的地位愈显突出。同治年间,俄国把定点贸易变为贩运贸易,于是有了中俄陆路通商章程,清政府允准俄国商人直接到中国内地去采购茶叶,并且把它们运回恰克图,越来越多的俄国商人经张家口去到福建等地。根据档案,同治三年(1864年)2月到8月仅仅半年之内,经过张家口往恰克图转运的俄国茶商有20人次,运砖茶2764箱,计184200斤;白毫茶1740箱,计133083斤。
古道悠悠,茶香缕缕,神奇的“东方树叶”,经张库大道走向世界。本次“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涉及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8省(区),共推荐申报文化遗产点45处,其中河北段的张家口堡、大境门、鸡鸣驿城、宣化古城、察哈尔都统署旧址等5处入选。对于我市5处被初步纳入申遗规划,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李现云认为,从地理位置上看,张家口是“万里茶道”北方地区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贸易中转站,也是平原、山地运输向草原、荒漠运输的转换节点;处在中、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前沿地带的张家口,见证了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跨区域的中俄茶叶商贸体系、运行模式和商人群体生活方式,对沿线地区经贸发展的促进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张家口张库大道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刘振瑛认为,历史上的“万里茶道”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互相交往的大通道,张库大道不仅承担起了经济交往的责任,还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张库大道有效支撑了“万里茶道”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此次张家口5处文化遗产点申遗,不仅表达了张家口的开放意识,也彰显了张家口的开放传统。
大境门前觅古今
如果把张家口历史比作一座石碑,那么 “武”文化是这座石碑的底座,碑身涂抹的则是 “商”文化色彩。上百年来,张家口一直是军事要塞,随着张库大道的兴盛,又迅速成为一座商业重镇,大境门就是这座城市历史沧桑、演化的代表。
大境门是因边地贸易需要而开筑的,是张库大道的起点,是 ‘万里茶道’集散路段的重要交通设施,更是北出长城,通往俄、蒙商道的重要地标。从清顺治元年开始,在茶叶运输和蒙汉互市中, 大境门发挥了重要作用, 见证了汉、回、藏等多元文化友好交流及万里茶道贸易在中国北方要塞的兴衰历程。
在距大境门约百米远的地方,沿台阶下行,万里长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道门———小境门便呈现眼前,既低又窄的门洞中,两道深深的车辙印清晰可辦,当年多少装载茶叶、皮毛的牛车碾过,才趟出这样一条深切的路。
大境门外有一条被群山夹歭的沟谷,叫西沟,曾经的西沟,沟壑纵横,商号一家连着一家,这条沟坡陡谷深,承载着张库大道起点的 “商”文化,见证了张库大道曾经的繁荣。现在西沟的路,已经修为一条景区线路,走下公路,双脚踩在路旁凹凸不平的河滩上,耳中传来的是遁迹了近一个世纪的牛车碾过轱辘声。
如今大境门,过去的票号、洋行、来远堡城等得以修复重建,站在大境门前,仿佛时光倒流。每逢到此,人们脑海中都会呈现:坐在老倌车上,从西沟出发,登旱淖坝,向北进入蒙古高原,然后经库伦 (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恰克图 (今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恰克图市)进入俄罗斯,并沿贝加尔湖西去,直抵欧洲各国……
因商而兴堡子里
堡子里,一座方方正正的城,“因武而成,因商而兴”,是张家口这座城市的发源地,如今这个以“武城”名冠北疆的军堡,成了张家口的根,在这个城中之城,留存至今的四合院、商号、票号、钱庄等旧建筑,无不与“商”文化相关联。
张家口堡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是长城防线上的一个军事城堡。而后张库大道的兴盛使得它成为一个豪商巨贾、金融票号、商家店铺聚集之处。由军事城堡转为商业城镇,展现了“万里茶道”对沿线城镇功能转变的巨大推动作用。
张家口堡里最开始分为上堡(来远堡),下堡(堡子里),随着张库大道的兴盛,上下堡相向发展连成一片。清政府为支持张库大道运输,修建了京张铁路,张家口步入近代城市行列。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以行业、商号等命名的毛毛匠巷、草厂巷、东驼号等街道无不和张库大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走进堡子里,这里少了一些喧嚣,多了几许安详。斑驳的窄巷、青色的石板、茂盛的老树…无不折射出岁月的留痕。 来自各地的摄影爱好者钻街穿巷,用镜头捕捉薄暮中的古老建筑。东门大街上,欧式、东洋式的古老建筑不时扑入眼帘。
在锦泉兴巷, 普通百姓住着的一条僻静小巷里,竟有张库大道时的三家票号和银号……
张库商道兴盛时,商贾在堡子里东门外的市场上购置土地,大兴土木,建成繁华的商业街———武城街。如今的这条街市仍然是城市的商业中心,林立的商店,熙来攘往的人群,其繁华可见一斑。在南面的步行街上,更加时尚,时空仿佛转换成另一种步调,呈现出现代城市的气息。
宣化古城由军转商
宣化古城,在“万里茶道”的推动下,由军镇向商贸城镇成功转变。
宣化城是我国北方历史上重要的古城之一,它地处西北山盆地中的宣化盆地北部,城池面积9.7平方公里,位于阴山山脉东端,滔滔洋河之畔。
雄伟的古城墙绵延数里、轮廓清晰、城楼高耸,明代扩建的宣化城内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古楼阁、古寺庙、古街道、古民居比比皆是,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宣化古城内拱极楼上的碑文,至今还记载着当年往来俄罗斯的商人终年不断。凝视着宣化古城清远楼下青石板上的深深车辙,记载着当时“茶马古道”从这里走过。
宣化古城墙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得到来自各方面的保护和维修。1988年国家文物局和省市、区地方政府共同投资重修了昌平门及拱极楼,2006年以来,又投入了上亿元资金修复了北城墙、西城墙,重建了大新门、高远门和城楼、角楼,修复城墙超过总长度的一半,有效地保护了这一历史遗迹。
宣化古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祖先留给后世子孙引以为荣的骄傲,是研究我国古代城池建造、发展、功能及作用的实物资料,它和现存的许多文物古迹一起日益焕发出新的光彩。
古驿站鸡鸣驿
作为一条辐射性、带动性极强的商路,“万里茶道”和许多功能性很强的配套设施相联,鸡鸣驿的兴盛就与“万里茶道”息息相关。
鸡鸣驿城位于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占地22000平方米,城墙四周均匀分布着4个角台。东西各开一城门,建有城楼,城外有烟墩。依照“三横两纵”的主要道路,将城区分成大小不等的十二个区域,重要的建筑多数沿头道街、西街和东街展开。
鸡鸣驿始建于元代。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开辟驿站,设置“站赤”(即驿站)。至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鸡鸣驿扩建为宣化府进京师的第一大站。明成化八年(1472年),鸡鸣驿站建土垣,隆庆四年(1570年),砖修城池。全城周长233米,墙高12米,在东、西城墙偏南处设东、西两座城门,门额分别为“鸡鸣山驿”、“气冲斗牛”。门台上筑两层越楼,上面城墙均筑战台。北城墙中部筑玉皇阁楼,南城墙中部筑寿星阁楼,两座阁楼遥相呼应。城下的东、西马道为驿马进入的通道,城南的“南宫道”即是当年驿卒传令干道。清乾隆三年(1738年),为加强驿城的防御,对城垣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在城东南角城墙上筑角楼魁星阁一座,为防止山洪浸侵,又于城东筑护城坝一道。直至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汰驿站,开办邮政”,鸡鸣驿这座古驿站才完成了它的历史重任。
管理机构察哈尔都统署
察哈尔都统署是清政府对北部边疆和对蒙俄茶叶贸易的管理机构,“万里茶道”兴盛时期,任何商队、商人没有察哈尔都统署颁发的信票不允许出关经商。
察哈尔都统署又称德王府,位于明德北街57号,是我市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官衙建筑,也是清代在全国设置的三处都统署中唯一幸存的建筑物。
察哈尔都统,设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皇帝特简(选拔),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臣。察哈尔都统署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统辖察哈尔八旗、四牧群,分管察哈尔八旗四牧群旗民的民政、刑名、钱粮、捕盗之事,因民人不多,故不设府、州、县。察哈尔统署作为军事、政治活动中心,至清末先后有78任都统入主。
察哈尔都统署为清代一品衙署建筑规制,原分中、东、西三路,总面积达万余平方米。现东西两路建筑所存无几,仅存中路建筑南北长133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约6670平方米,大小房间73间。整体建筑四进院落,建筑布局,中轴对称,规制严谨;前后空间,高低错落,曲线优美;功能分布,前朝后寝,尊卑有序;庭院纵深,庄重威仪,礼制森严。
察哈尔都统署旧址建筑的木制结构,基本保持我国传统建筑的做法,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修过程中,也做了些许修改,如大堂、二门窗均为民国时期新式门窗风格。察哈尔都统署旧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是长城大境门文化的体现和见证。
(马国萍 综合整理)
? ??? ? ? ? ? 摄影 武殿森
? ??? ?相关链接?
?“万里茶道”申遗回顾
2012年6月,“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赤壁召开,发布了《赤壁倡议》,拉开了“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序幕。
2014年,中俄沿线节点城市在武汉达成《中俄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武汉共识》。作为我省唯一的市级代表,张家口市文物部门首次受邀参加了在武夷山召开的“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张家口正式加入到“万里茶道”申遗的行列。随后,受省文物局委托,张家口市成立了“万里茶道”申遗河北段文物遗迹调查领导小组,组建了遗产调查队,对辖区内“万里茶道”的路线走向及相关文化遗产进行了详细调查和重点测绘。
2015年底,我省编制完成《万里茶道河北段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报告》。
2016年10月,“万里茶道”申遗工作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2017年7月,“万里茶道”沿途8省联合编制《万里茶道(中国段)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本,报送国家文物局审查。
2018年《张库大道》六集纪录片开机。
2019年,“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我市5处文化遗产点被初步纳入申遗规划。为搭建起张库大道与“万里茶道”沿线各省文化交流的平台,我市有识之士正在谋划筹建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目前共收集到相关文物1800余件。前不久《张库大道》电视连续剧也在大境门隆重开机。此外,我市文物部门正在协助河北博物院推进“万里茶道”巡回展相关工作。